昨晚看了一档央视二台财经频道专题节目,内容是关于创新型国家专题。近现代世界上绝大部分重大科技发明创造,与中国几乎无关,世界上80%以上的重大科技发明创新,集中在诸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中国则在这些方面“默默无闻”。这是一个让人难堪的现象,曾几何时,中国的古代科技光耀全球,而如今天,我们只能成为世界重大科技发明创新的配角。
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理念不无关系,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前景堪忧。
看了央视的这档节目后,心情有些沉重,不由得反思起这么多年来在三尺讲台自己教给了学生什么?自己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再往深层次想一想,这么多年来所经历的中学基础教育,除了对分数的追求外,学生是否还有创造力?学生是否真的学有所成?
我们的基础教育真的是太“务实”了,在中考高考沉重的压力下,绝大部分老师都带着学生畅游在题海之中(老师为此也很无奈,现实所迫),不厌其烦,千百篇地练中考高考重点题目,最终,很多学生对于这些考试题目烂熟于心,轻易摘取高分,但说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创造能力,可能还是一纸空白。
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只会“复制”,欠缺“创造”。
刚开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第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询问原因,她说“老师,你复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考试的题目?”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复习的题目一定是考试的原题?”她说,“我们以前都是这样的,考试的题目是老师讲过的,有时还要讲好几遍,我们班同学的数学成绩都是九十几分。”
这样的情形真让人担忧,那些表面上很鲜亮的分数背后,其实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这也是典型的“复制型”学生,但愿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现象。现在,如果学生只会做我讲过的题目,我会感到很遗憾,这说明我的教育过程其实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学生丧失了自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而丧失了这样的兴趣和能力,很难想象他们的未来会具有创新能力。
教师是一个太重要太重要的群体,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一个老师的思维模式可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创新能力。在分数至上的今天,我们往往会把固定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我们真的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也许,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还要给学生更多的一些创造空间,让他们去学会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曾经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学数学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将来也用不上。”
恐怕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很多人心目中,我们学一切东西都是为了考试,为了中考高考,考完之后就没有用了。但我不这样认为,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造能力。而且,数学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趣味无穷的学科。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学都是如此,都可以对人生起到润滑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当然,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往往不容易感觉到。

创造带来快乐//乌蒙流浪者书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新,是创造,创新不仅仅可以带来成果,更能让生命旅途充满惊喜,充满趣味,所以教育首先应当改变,我们也应当改变了。
十年,我走过的人间仙境(组图.文)
群山深处.苗寨.我支教的美丽山村(总结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