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企业观察 |
SK-II,就是这么自信
“就是这么自信”是宝洁用在飘柔洗发水上的广告语,其实也是宝洁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化。
宝洁的自信来自于它上百年的企业历史,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无数最终取得胜利的战役。在SK-II的风波中,来自各方的专家出于各种目的纷纷对宝洁的公关指手画脚,显然无数次事件中历练出来的宝洁,比我们更清楚事件演化的实质,知道采取什么态度是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国家质检总局的最新表态又一次为宝洁的自信增加新的背书:不是SK-II的问题,而是行业的不可避免的原因。除了撤柜期间的销售损失,我们没有理由怀疑SK-II品牌从此会一蹶不振。众多的质疑反而是为SK-II免费做了一个“设问式”的广告: SK-II有问题吗?NO,而且这个否定回答来自中国的权威政府部门。
宝洁的自信当然不只表现在对媒体的公关上,还表现在对经销商和终端的态度上,没有宝洁的日化销售场所就是不完整的,尽管宝洁给予的看得见的好处和返点最少,却没有销售终端敢把宝洁冷落。
宝洁的自信来自于它征服了最终的消费者,SK-II事件期间,我也曾询问几个使用SK-II的女士,会不会因为对SK-II的报道而更换化妆品品牌,基本的回答是仍然会使用,即使更换品牌,国产品牌也不再选择之列。这种来自最终消费者的品牌依赖带给了宝洁自信。
在SK-II事件中,宝洁是否应该表现的更柔性、更灵活一些?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回答是不可以。也许宝洁经历无数的事件,清楚整个事件会如何演化,也许宝洁有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能够通过上层路线把大事化小,而不屑于在媒体上做无谓的辩解。但更重要的是,SK-II及宝洁的整体品牌体现的就是一种自信,甚至“傲慢”,如果在SK-II上认错,宝洁整体的品牌形象带给目标消费者的感觉就会打折扣。
这次事件不会对SK-II有很大的影响,还在于,尽管铬和钕是违禁成分,但在大部分目标消费者头脑的印象中是模糊的、中性的,不会在消费者使用中带来“恶性联想”,这和报道某牛奶品牌中发现苍蝇或者老鼠之类的东西有本质的不同。
SK-II又一次渡尽劫波,屹立不倒,再一次证明了跨国公司品牌的抗打击能力,如果我们从中总结到的经验只是宝洁的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政府公关能力,显然这一课又是白上了。品牌建设已经过了我们曾经熟悉的宣传造势阶段,而公关也不再只是和媒体套关系,不适应这种转变的企业只能被抛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