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企业观察 |
大中以进为退,自由如此珍贵
大中显然已经无法继续忍受永乐的拖延战术,急于解除“失败的婚约”,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在以放弃定金的示好无法得到回应的情况下,不惜以进为退,单方面宣布没收定金,逼对方尽快“给个说法”,无论最后是否能够把定金落入囊中,快刀斩乱麻,尽快了断是大中最希望的结果。
如果跟随永乐并入国美,大中能够得到的卖身钱可能达不到大中的期望是一方面,其中可能也体现了 张大中先生对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的“爱护”,可以想象的是,由于和国美在北京市场多年竞争,很多门店之间都高度重合,如果并入国美,来自大中的队伍将在业务调整中被大量调整遣散,与情与理,都不是大中所乐见的情景。
但是有协议在,大中另行选择的自由度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也说明,无论是百思买-五星,还是苏宁,都还没有做好和国美在北京市场正面交锋的准备,所以尽管大中做为一个平衡筹码,地位很重要,却不想在现在不惜代价的获得。能够收购大中的对象屈指可数,天下虽大,留给大中的路却不多。
美国管理学家谢斯在《企业定位法则》中提出了“三法则”:自然发生的竞争力量------如果在没有过度政府干预的情况运行的话------将在几乎所有成熟市场中创造一个相同的市场结构,这种结构支持3个最重要的“通才型企业”,其他企业只能在细分市场中寻找成为“专家型企业”的空间,而两种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壕沟”,位于“壕沟”中的企业,它们的规模通常太大,业务多样化程度太高,但是它们的规模又不足以和排名前3位的公司分庭抗礼,所以往往在行业市场上获得的投资回报最低。不幸的是,大中正好位于这样的“壕沟”里。
这种市场结构还在形成过程中,所以大中还有一段决定自己命运的调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中要么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买家变现,要么想法成为“专家型企业”,但对于现在的大中来说,成为“专家型企业”无疑是一个比“变性”还要难过和痛苦的过程,大中现有的价值在变革过程中会大幅度缩水。
那么就是卖身,而一纸婚约又成了主要的障碍。
可以预计的是,一旦三巨头的内部调整和整合到位,竞争的局面将会更加激烈。而且会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在目前的供销格局下割据北京市场尚有生存空间的大中,如果产销之间的交易界面前移,即使供应商想帮大中也将鞭长莫及。新近报道TCL董事长李东生密会黄光裕,被纳入国美永乐采购体系,显示这种推进已经在悄悄的展开。
路不多,时间也不多,又要给自己争面子,大中表面在争取自由,实际上是在争取时间。在和时间的赛跑中,大中已经急不可耐,以进为退只是其中一招,如果永乐继续拖延,不排除大中会采取更多极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