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平那么有心感动

标签:
文化 |
远
---读徐东的《藏·世界》
徐东的小说集《藏·世界》,以神圣而美丽的西藏为背景,采用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色。文字清新,想象丰富,意境高远,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小说集不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但灵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笔下的天空、太阳、云朵、村庄、草场、雪山、河流、石头和树林,都是富有灵性和诗意的,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立体画卷。情感真诚无邪,灵性如潮涌出,想象瑰丽奇伟。正如作者所说的,心里有诗的人,随便捡起一块石头都觉得有灵性。
梦想是美好的向往,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部西藏系列短篇小说集共有十七篇小说,以《欧珠的远方》为代表的八篇小说,写梦想和自由;以《罗布的风景》为代表的九篇小说,写爱情。一个个故事按照内在的逻辑排列,鱼贯而出,人物故事在景物的风景里流动,浑然一体。
读《欧珠的远方》,其中“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这一句话堪称经典,是神来之笔,奠定了整篇小说的基调。读《罗布的风景》,罗布的忠厚、次仁的阴险和拉姆的善良,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故事的结局是次仁陷进沼泽、罗布和拉姆走到一起,正好验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理,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真善美。读桑珠和桑堆都爱上吉娜的故事(《山坡上的桑珠》),让我想起沈从文《边城》里关于天保和傩送都爱着翠翠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情节迥异,构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篇幅有限,我在这里只着重说说自己阅读《欧珠的远方》的心得和体会,与喜欢这部小说集的读者朋友一起交流和分享。
小说布局巧妙,暗暗埋下多处伏笔,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并前后照应。欧珠要去远方,不是无缘无故,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受以下四个因素影响。
第一、有人取笑欧珠,说他一个大男人整天不干活,把那些活儿都让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干了。这是欧珠所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
第二、冬天很快就来了,很快就要下雪了。自然因素只是一个诱因,欧珠渐渐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一下了,改变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蹲在墙根下晒太阳。
第三、欧珠想要格列画一幅画,画一画他心中的远方,尽管格列技艺高超,但无法满足欧珠的愿望。欧珠的愿望受阻,对远方的渴望就更强烈了。
第四、想喝点酒,便提前回家,意外碰上他妻子梅朵和皮毛贩子次仁亲嘴的尴尬场景。这一事件直接刺激了他,坚定了他要去远方的决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物的言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作者独具匠心,没有具体介绍欧珠所处的生活环境,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多处写到“寺院的墙根底下”,实际上已经向读者表明了欧珠是受当地佛教文化熏陶的。西藏的雪山和圣湖,再融入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赋予欧珠如此多的灵性。
在这篇小说里多次提到“石头”,共有二十五处之多,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想象是风筝,石头就是牵引风筝的那一条长长的线。有线的风筝,既能自由飞翔,又不迷失方向。在小说的最后一段里,作者特意在“石头”前面加一个“有重量的”的词组来修饰,让想象不要偏离现实太远,使得欧珠去远方的故事既真实可信,又富有传奇色彩。
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找出美中不足之处,我觉得欧珠的外在形象尚未充分展现出来。也许是为了突出欧珠精神层面的内在形象,作者刻意抽象化,因为“自己的存在可以隐到别人的身上”。
作者所写的远方,远方也许一无所有,也许无所不有。远方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它到底是什么,这样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心中有梦想的人,都会有他自己的远方。把梦想和追求,化作欧珠心中的远方,寄托了作者心中的期待。欧珠在下雪的冬天里出发去远方,正是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读完《藏·世界》,掩卷沉思,意犹未尽。我没去过西藏,但在我的心里,已经有一个圣洁美丽的西藏了。昨晚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自己蹲在那寺院的墙根下,吃糌粑,喝酥油茶,晒着太阳,摸着石头,想着远方......
附简介和通联:
罗小平,笔名大麦,湖南新化人,现居深圳横岗,坪山新区作协会员。2008年开始从事业余财经写作,2012年转向纯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