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口头馋》 豆瓣网友胡阿忧

标签:
美食 |
分类: 美食心情 |
喜欢董先生的文字,随和、亲切又不失文化传承与学史渊博。
读到董先生的书算是一种幸运,整本《口头馋》里头充满了人文主义气息。在讨论美食历史来源的时候,作者给我普及了每一种美食的基本做法,并对味道做了主观评价。夹带着作者丰富多彩的美食经历,对每一种美食的独特评价,我们认识到一种美食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样的菜品,不同的颜色、味道和气息,让人想起了“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故事。作者对菜品的评价主观与大酒店里菜单的详细不同,董先生讲解的是自己亲自吃过的菜的感受,这感受亲切、自然而有说服力。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白切文昌鸡》篇,作者从白切文昌鸡开始说起鸡肉的选材和制作方法,再落脚到今天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和乐蟹)的一一点评并解释;再对白切鸡的古今中外的做法如数家珍,最后回到文化的层面讨论过去人的平穷和现代人的美食观;洋洋洒洒,美味飘香。从口味入题,到同类分析,再到文化落脚,对美味进行总结,这写作的手法简直比自己真的吃过感觉还要美好。
董先生这本书专注讲述吃的,说再简单一点是刺激味蕾的。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垂涎三尺”,但不会太多人明白看着董先生的书流口水的感觉吧。在《口头馋》里面,看每一篇文章都感觉很刺激味蕾,读一篇便会想要去试一试。通常,文字对味蕾的刺激很有限,没有图片来的真切和实际,董先生的《口头馋》不同,读完也会流口水,也会想“今天晚上要不要去尝一尝湘菜呢?”。
董先生文章写法精湛,启文部分总能调动人的情绪和感情,很多时候还能调动味蕾而导致不停咽噎口水。六十多篇文章里,作者用了无数的启文方法,而且大多数启文部分都非常吸引人的注意,给了一些只想看图不想读文字的读者记叙读下去的理由。因为启文精彩,所以每一篇都会读一读;不管故事中间如何,结尾怎样,读完之后总感觉不过瘾,还想再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学到了知识,了解了文化,还改正了一些“自以为是”的常识,真心没有比这种读书体验更好的事情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现代美食做了深入的文化解读。董先生对美食的流传、文化背景做了比较相对客观的评价,给人非常大家风范的感觉。因作者人生经历关系,走南闯北吃过很多不同的美食。作者有心,对每一种吃过的美食都有自己的简介并做了个人主观分析、判断和评价。透过文化知识和历史习俗做本身的大背景,讲述美食的来龙去脉以及各地对相同美食的不同做法对比,分析出各自的特点,给人的感觉是专业、精彩。一个扬州炒饭讲述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吃过不少蛋炒饭的人汗颜——为什么吃过那么多的扬州炒饭,却不懂扬州炒饭的真谛呢?
《口头馋》让我想起第一次认识知识的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故事是发生在杭州西湖。一起玩的朋友对西湖的历史如数家珍,平时爱好历史的他免费给我们当起了导游。西湖十景他娓娓道来,其他的导游带着旅行团游走到我们边上还在问我们,同行否?当然,我朋友讲述的西湖十景不是那些写在小册子上的故事,他讲述的是他阅读无数历史书籍之后的自我对历史的理解,这份理解结合美景游玩,身临其境,如与前人对话:苏东坡在彼岸,你看到了现世的烦恼,却读不懂苏东坡的忧愁。
自此对那些学识渊博,喜欢分享的人尤为敬仰。读《口头馋》也读出了这样的感觉,对作者表示钦佩!关于美食,我们大多吃过、看过或者闻过,却很好能写一篇关于美食、文化的精彩文章。从董先生的这本口头馋来看,自我的不足主要有:一是缺乏细心的观察,二是缺少丰富的美食背景知识,三是缺乏一个乐玩乐食的心态。在《口头馋》里面,作者的文笔那个美妙,无以名状,有几分不像一个美食家,到像是个文学家——在吊起读者胃口比文学作家都要厉害很多倍。
很少有美食类的书在谈论吃喝的时候给你讲一些文化和知识,缺少自己我的感知经历和那种游刃有余的文笔(口才)。读起来缺乏兴趣,味同嚼蜡。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版块。读个三五篇就没有太多心情继续读下去。于是,大多数美食书籍都成了看图书籍——图有多精美,口水就能流多长。在听蒋勋的美学研究的时候,蒋勋就说过中国人对日常事务最为看重的部分——文字的完成。一件事务如若没有和文字产生关联,大概是不会产生长远效益的。建筑物的完成是以剪彩和办酒席为完成标记的;瓷器、古董的完成则是以诗歌为完成的;美食,同样是以文人、大家在记叙和追忆的文章里完成。这本《口头馋》算是给美食的完成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注解:丰富的文化知识,多变的文章编排,深厚的个人经历感悟,如同美食本身,引人入胜,美味珍馐。
前一篇:接地气不是美食的全部
后一篇:北京餐厅推荐——国贸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