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厨师明信片”

(2012-07-05 22:16:33)
标签:

明信片

厨师

欣和

味达美

美食

舌尖

沙滩排球

海阳

分类: 美食心情

 

前几天收到一位老朋友的明信片,是从山东海阳亚洲沙滩运动会会场寄出的,很特别。

 

明信片的图案是一位厨师朋友的肖像。每年有很多的朋友从全球各地给我寄明信片,但这种“厨师明信片”,还是第一次收到。朋友是位厨师,在欣和企业旗下的味达美品牌做推广活动,这张明信片是他参加亚沙会餐饮接待工作时,企业为厨师特制发行的明信片。

 

明信片的正面。作为模特,这位大厨明显还有几分不自在。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厨师明信片”


由这张明信片想起另外一些事。

 

最近有很多朋友都跟我讲,在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厨师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门大红大紫的“显学”。每个人都在字正腔圆的谈论着美食,仿佛吃喝二字从来都是大雅之堂的常客。这时候如果谁有一两位星级酒店中掌勺的朋友,那简直可以用作好好吹几次牛的资本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似乎只是一夜之间。

 

厨师因为制作的菜肴而受到尊敬,跟作家、演员因为文学影视作品获得尊敬同样有分量。作为“厨师之友的我,与很多厨师保持着非常好的私交。在平常的现实中,——其实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前——,厨师往往隐藏在幕后,在炉灶间的辗转腾挪煎炒烹炸,总是被美味佳肴的最终形态完全覆盖,总是免不了被忘记被忽略的角色。中国不比西方的习惯,饭店吃着这道菜好了,厨师叫出来见一面,表达一下谢意。——其实中国人的文化更甚。钱钟书说过,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要见下蛋的母鸡呢?以此得到的推论就是:菜好吃就行,没有必要见厨子。

 

所以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去掉了厨师这个行业身上厚厚的灰尘,使其露出了光鲜亮丽的本色。确实如此,无论有没有这部纪录片,中国各地的美食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好的导演跟好的厨师一样,把外人看来普通的食材能做成天底下少有的美味。这种凭借某部热播纪录片“爆红”,对厨师来说是好事,但如果要想中华美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还是要形成一种长效激励的机制。像欣和这种专业的调味品生产品牌能牵头和发起一些服务于厨师群体的活动,我觉得就值得鼓励。

 

如果这套欣和的“厨师明信片”与《舌尖上的中国》做个跨界,我想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至少对厨师是件大好事。《舌尖》里提到的每一种美食,每一位美食的缔造者,都可以随着明信片飞遍大江南北。如果在地方特色美食的推广中,用这种“厨师明信片”的创意,估计不会比找三联周刊合作一期《乡愁里的潮汕味道》效果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