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四北八条云南菜菜品鸡里蹦老太太杂谈 |
分类: 美食心情 |
西四北八条是条老胡同了。北京有几片胡同保护区,西四北的胡同就在保护区之内。什刹海因为有水,有王府、有寺院,加上那些后来开得酒吧,慢慢的在北京做出了名气;南锣鼓巷呢,则是因为有中央戏剧学院,文艺青年多,帅哥美女多,胡同又比较成型,因此也形成了一个旅游热点;说到西四这边的胡同,应该是北京胡同的始祖,西四丁字街那里的砖塔胡同,大概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了,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火起来。什刹海、锣鼓巷的现在,多少有些被异化了,要想体会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西四北倒是个还没有太大改变的地方。
西四北八条也是条老胡同了。明朝的时候叫做武安侯胡同,清朝的时候,以讹传讹,变成了五王侯胡同,到了1965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西四北八条。算起来也有4、5百年的历史了。
八条胡同的东口开在西四北大街上,胡同口最著名的标志是一家卤煮火烧店,多少年了,生意一直很好,卤煮卖的比别的地方贵上一些,但是依然挡不住喜欢这口的粉丝从四九城跑过了吃上一碗。北京有句老话:人叫人低头不语,货叫人点首即来。东西好,自然有人来捧场。卤煮店的对面有一家小饭馆,门口写着云南菜、北京菜,老板张金亚是个白族的厨师,在京城学习厨艺十几年,然后就在这个地方开了自己的小饭馆。做云南菜,也做北京菜。云南菜是他家乡的菜式,自小就熟悉的,加上用料比较精细,该用云南地区的物产,绝不用别的地方的代替,因此菜品菜式虽然简单,但是味道还是蛮正宗的。而且能够感受到在菜品中用的心思。按照好朋友封云的说法,就是“这是一家认真做菜的餐厅”。除了云南菜,还有北京菜,也就是北京人常吃的一些家常菜。这和张老板京城学艺的经历分不开。从云南到北京,学的是鲁菜、北京菜,加上平时对北京菜的喜欢和自己的琢磨,因此店里的京式菜肴做的也像模像样,味道很是可人。对某些小菜还加进了自己的认识进行了改良,尝过之后,还真是佩服小张在这里用的心思了。
这地方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价格很实惠,大部分菜品在十几、二十左右,量不小,味不错,几个人花上两三百元,就能吃的不错了。想要饱腹,要碗大份的卤煮,三口两口也就饱了,要不再加上一份烙饼卷肘子肉,满口流油肚歪之后,也不过三四十元。因为便宜实惠,生意自然不错,每到饭口的时候,就要站在门口等等位子了。
这云南菜、北京菜怎么还卖上卤煮了呢?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卤煮店本是一个老太太经营,老人年纪大了,慢慢地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小张的饭馆开在卤煮店的边上,平日里和老人的关系很好,也从老太太那里学了不少北京的人情世故和北京菜品的典故。老人的卤煮好吃,有很多人喜欢,要是停了的话,大致会伤了那些粉丝的心,小张就和老太太商量,由他接手继续经营。老人看小张人好本分,也就放心的让小张接了过去。底子好,小张又很敬业,生怕老人一辈子创出来的名声毁在自己手里,因此对卤煮店的经营格外上心。味道没变,料更精、更充足了,卤煮店的生意也是在旺盛的水平上继续着,连带着把小张自己的云南菜、北京菜也带的旺了起来。
这个地方不是吃大菜的地方,很适合几个情意相投的朋友喝酒聊天,那种随意是大饭店难以见到的。菜品的选择上也比较多,北京小吃、北京菜,云南菜、云南小吃等,品种很多,随意挑上几样,也就打发一顿不错的餐食了。
门面
自制的卤豆皮
改良后的鸡里蹦,用的是鲜虾仁。
小份的卤煮
很好吃过桥米线
米线
酸笋炒五花肉
墙上的云南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