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扒烧整猪头,看了两本书和6月21日的记录

(2007-06-21 19:24:25)
标签:

美食

感悟随笔

休闲

文化

扒烧整猪头

分类: 流水帐
 在当当网买了一本《人生必尝的74种味道》,当时觉得这书名有点大,川菜的味型算是多的了,也不过20来种,一般的讲,甜、酸、苦、辣、鲜、咸,可以涵盖中国菜品味道了,其中严格的讲辣还不能算是味道。古时的五味是没有辣而是辛,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辛辣的调料多是花椒、葱、姜、蒜,辣椒明朝时传入中国以后,辣才慢慢的代替了辛。辣不是味蕾感觉到的,而是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经受到食物的刺激而引起的痛感。切辣椒时不小心碰到了皮肤,会有一种烧灼般的痛感就是这个道理。
 
 回来接着开头说。书买回来翻了一下,觉得很熟悉,再翻几页,知道自己已经买过这本书了,但不是这个书名。找出家里有的那本,名字叫做《知味分子》,是深圳一个新闻从业者文哥写的。这两本书除了书名不一样,封面的装帧换了以外,内容完全一样。手里拿着两本书比较着,心中有些愤怒,出版社实在不该这样蒙钱吧。我买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诱惑了,74种味道,还是人生必尝的,这已超出了我的饮食常识,实在是想好好学习一下。其实呢,是作者自己写食文章的结集,几十种吃食、菜品倒是有,74种味道却是谈不上的。文哥的文字还算好看,但是实在没有必要买两本同样的书籍。打电话给当当客服,他们倒也痛快,答应退货,而且还能上门服务。退掉了这本《74种味道》,心里舒服了一些。
 
扬州三头宴之一:扒烧整猪头
扒烧整猪头,看了两本书和6月21日的记录
 说一件和饮食有关的小事,事情虽小,但是发生的时候还是让我有了不舒服的感觉。事情是这样的:我写了一篇关于扬州三头宴的文字,其中有一头是扒烧整猪头,这道菜虽然是到荤菜,但却是和尚发明的,而且当年在扬州也是法海寺的和尚做的最好。这个说法不是我杜撰的,见于多种扬州史籍。可是却遭到了一个网友也是朋友的批评。据说朋友信佛,而且还很虔诚。她认为我说荤菜出自佛门是对佛家的污蔑和亵渎。在一个我经常出没的聊天群里朋友和我争论起来,看她那副誓为佛门辨真伪的架势,真让我哭笑不得。有些荤菜出自佛门,本是史书上常见的记录,而且现在佛教的有些门派也是吃肉的。扬州当年有许多名菜出自和尚之手,扒烧整猪头是,文思和尚的豆腐羹、小山和尚的马鞍桥,都是传世的扬州名馔。也没有人觉得亵渎了佛祖。直到民国初年,朱自清先生还撰文念念不忘法海寺的扒烧整猪头呢。
 
 佛教传入中土,本是不禁止荤食的,到了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三次出家,他本人吃素,也就号召和尚吃素。以皇帝的号召力在全国号召以致强制僧侣吃素,要求僧侣宣扬肉食的罪过,从此和尚便少了食肉的享受,改成只能吃素了。不让和尚吃肉有点不够人道,但是梁武帝的这些禁令却使和尚们创造出了一大批寺庙的素菜。这些是简单的常识,不知道可以,据此说我亵渎佛祖却是有些武断了。而且这个人因我的文字退出了那个群,愤愤然的态度可以想见。
 
 我当时却是有些气恼,怎么就碰上这样一个武断又没有文化的人呢?而且好像她的信仰还很执着。后来有朋友对我讲:不要和有信仰没文化的谈论常识问题。一言点醒了我,是呀,和没有文化而盲目信仰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谈论常识。有信仰的那个人说不屑于和我在一个群里说话,我倒是想劝劝她,有时间还是看点书吧。缺乏常识的信仰有时候是会害人的。这样例子古今中外太多了。
 
 今天终于把《抗战时代生活史》看完了,很好看的一本书,但是没有《银元时代生活史》好看,不过倒是可以和高阳先生写汪精卫的那本小说对比着看,总说高阳的小说半史半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在《抗战时代生活史》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真实故事。也能了解一些汪伪集团中各色人物的粉墨春秋。
 
 顺带翻完了《明朝那些事3》,这本书看得轻松,作者当年明月写的也轻松活泼,用了很多时下的语言。不过大致可以知道明朝历史的脉络。作者虽然对明代大儒王守仁充满了崇敬之情,但是在解释“知行合一”这一中国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命题时,多少有些庸俗化的倾向。也是这样通俗解释哲学命题也是本书一个特色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