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高素质创新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由此看来,我国无疑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远远不是一个教育强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居然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件让13亿中国人有失颜面的事情。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个占世界人口20%的大国对世界科技的贡献实在不成比例。在国内风光无限的北大、清华在全球大学的排名都在100名之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图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中国人不够聪明吗?这个疑问可以首先排除,因为至今已有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8位华人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在新中国接受的高等教育。事实上,中国人的平均智商在世界各国中是名列前茅的。如此聪明的一群人为何就是出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呢?那就只能怪大学,怪我们的教育体制了。
不久前去世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前一语破的:“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本人就是杰出人才,但他是美国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
钱学森带着遗憾走了,可我们的大学有没有幡然醒悟呢?最新的消息是教育部长周济下台了,劳民伤财、弄虚作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估计也要告一段落了。但沉疴已久的大学体制并不会因更换一位教育部长而有快速的改变,所以国人不可抱有太高的期望。
我国大学存在的种种弊病,其实无需高人指点,即便愚钝如鄙人者也能看出其中端倪。且不说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刻板,单就大学的官场化和大学各级领导的官僚化就足以扼杀真正的“大学精神”。官场化的大学和官僚化的大学领导孵化出学术腐败和科研造假的“臭蛋”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遑论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呢?试想一下,在一个小小处长都可以把教授训斥得如同三孙子一般的环境之下,有几个教授还能安心教学和科研工作呢?
听说深圳市要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院士出任首任校长,作为高教改革的“试验田”。这所筹建中的大学据说最大的创新是将“去官化,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其实这种做法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创新”,只是“与国际接轨”而已。未来的南方科技大学能否为我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呢?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