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是幸福的源泉,是事业的基石,是良好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那么,什么是健康呢?你可能认为没有患病,各个身体器官功能良好就是健康。但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一个人是否健康,不能仅以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两者合起来就叫“身心健康”,这才是健康的完整内涵。
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一般都会有一个结论。但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它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评价心理健康与否,相当的困难,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一致的标准。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流派都提出了各自的标准,综合各家论点和所长,我国的心理学家也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言语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根据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把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落后三个等级。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属于心智不健全。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潜能的同时,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被别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4、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们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活动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他们能积极储备知识和经验,以便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或障碍。凭借知识、经验的积累,加之刻苦奋斗、乐此不疲的精神,他们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效,工作更加出色。
6、能适当地表现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他们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7、健全的人格
在这里人格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名词,我们平常理解的人格指一个人的道德和操守,即做人的品格。在心理学上,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构成了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简而言之,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与言行不是矛盾的、分裂的,而是协调、统一的。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个体成长的不同时期,人们会具有相对应的特征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其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
对照以上8条标准,大家也可以给自己大概地评判一下,看看你是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