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四大问题

标签:
杂谈 |
1、资金饥渴
2011年,平安因为融资问题被暴跌了三次。前两次是传言,第三次是可转债融资。虽然全年平安业绩超出同业,但跌幅是三大险企最高的。平安上市后已完成融资两次,都是H股的融资,两次融资近400亿,资金主要用途是控股深发展。平安控股深发展耗费的资金量近600亿,作为原先总资产才800亿的平安,几乎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平安做到了。借助了两次融资。
平安为什么一定要融资,因为平安要从一家保险公司转化成一家综合金融公司,而控股银行是关键的一环。综合金融公司意味着平安的目标在数年之后,在几乎全部的金融领域都有平安系的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必须都必须非常强大。所有的金融公司,都意味着在成长期需要不断投入。平安的老总说过,别人是1家保险公司,而平安有9家子公司(现在不止了),是9个公司,因此,融资量大。
在这次可转债融资后(如果获批),那么,未来数年在A股的融资概率不高,一是平安最大投资银行已经完成,二是可转债募集的资金是用来补充资本金,三是股市不可能永远熊市。但过三五年,也许平安的再融资还会再有。
2、带债上市
在90年代末,保险公司事实上都已经破产。当时,保险公司在高息环境下开了很多高息的保单,成本达到6以上,因此,事实上所有的保险公司在这个世纪初已经破产。人寿上市前和中国的那些银行一样,把那些让它破产的保单给剥离了。但平安太保没有。平安的高额保单在09年因为会计准则的改变爆发出来,当时马明哲大呼,要亏800亿,而09年平安的净资产也只有这么多。马明哲是夸大了,事实上,09年,平安付了96个亿,并且把剩下的166亿逐年释放。平安这几年来的赚钱能力,不仅让富通的200亿损失不影响公司的脚步,同时还掩盖了90年代末足以让它破产的巨额损失,此外,平安还在一两年前补交了上市前欠的10个亿的税收。或许,正由于166亿的存在,在熊市下,平安的估值会低于其他保险公司;而牛市的时候,人们反过来会说,平安的盈利能力实在强,它在弥补亏空的同时,盈利还超过了其他的保险公司。
3、不务“正业”
平安卖得最好的其实都是基金。什么投连险啊,分红险啊,万能险啊,其实都是少部分保险,大部分投资。而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卖得很少。这几年平安保费增加多,其实都是卖这几种保险。02-03年投连险风波,就是股市下跌,非常多人退保闹出来的。当年的投连险一部分责任在买的人贪心,另外一个原因是销售误导。
保险公司大卖理财型保险的根源在于保监会限定了保单的资金成本,确保保险公司可以盈利。
http://s10/middle/43b1d067gbaa59f4cb779&690
4、风格激进甚至冒进
平安证券承销胜景山河被骂得半死,虽然券商都是蛇蝎一窟,承保的新股连蒙带骗,但平安证券难咎其职,还承销得特别多。08年平安车险大打价格战,综合成本率甚至上升到110,不亏也难;至于股市投资,06-07简直是疯狂无比,在短短时间里进入股市的资金就翻倍。在所有的保险公司,无疑平安是最激进的,甚至有时候冒进,比如投资富通,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虽然是黑天鹅,但蛋全碎了不得不说这种投资手法充满了投机主义。关于投资富通,前文已经谈了很多,就不再细谈了。
------------------------
这两年,保监会的一方面大力倡导保险公司回归传统险,另外一方面,还致力于清除保险公司的种种积弊。同时,也在为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谋存更大的生存空间,比如今年保监会的任务之一是递延税的试点,而递延税就是商业保险。递延税下的保险一方面通过政策性的减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保险;另外一方面,递延税的保险属于传统险的范畴,在给参保者纯粹保障的基础上,也带给保险公司丰厚的利润。
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和国际上的大公司,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那些能够战胜自我,适应市场的公司,才会有好的前景。平安要成为综合金融的王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