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炒饭馆

标签:
小巷炒饭喜庆人气香气 |
分类: 随笔与影评 |
小小炒饭馆是朋友推荐的,说有个小店炒饭做得好,在以炒饭出名的城市,满街的炒饭馆个个大同小异,要一个当地人说那家好,那一定是真有点意思。
挑个小孩不在家的日子,我们就去尝一尝吧。
步行,晚上街上已经没有游客,两旁的商店大多关门了,留下灯火辉煌的都是吃食店。
这条街有很多小巷四通八达,老扬州人都会选择步行或骑电动车,往往七八分钟就能从街头到街角,这些小巷又与大街上的闹市区相通,往往是街东一个商业区,街南也是一个商业区,只要耐心走一段,总能发现一两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丁家湾的小盘古,如大流芳巷的叶氏院子,羊胡子巷深处的靠近1912的康山草堂。
晚上,一两个人行走在这样的巷子深处,需要一些性情,需要一些想象,还要一点点胆子。因为路灯不够亮,小巷也深也窄,院墙又高,修葺好的有些突兀的漂亮,还在荒废中的墙上有墙钉,墙体有些颓废,最骄傲的是爬山虎,一到春天就疯长,现在不大看到墙上爬金银花了,以前小巷人家喜欢爬金银花,一到夏天香得很,以前我奶奶家有一株大的金银花,过往路人走过去都会夸上一两句。以至于现在看到金银花开都会想到奶奶。小巷现在住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都嫌旧搬离老城了。
我们轻松的拐弯抹角穿过许多巷子,来到目的地。
炒饭馆面朝东,天冷里外有温差,从外面看玻璃上一层雾气。店招牌是黄底红色的字,搭配着玻璃上的雾气很温暖。推门进去,门把手有些油,可能是常年炒饭的油烟熏的,浅黄的水曲柳的门框,镀金的门把手,显出90年代末的装修风格。
迎面三排桌子,一排四张,人真不少,不过还有空,坐下来环顾四周,年轻人居多,怪了,这里都是老城区,拿来这么多年轻人,过脑里的gg图排查,这里有一两所职业中专。
前排的两男一女,在等上菜,不时张望锅台可以想象他们已经很急了,是饿的吧?那个女的绕下围巾,在手上玩着手套。不一会,有个店小二一样的人,从外面进来,托了一盘烤羊肉串,孜然的香味真吊人胃口,他来到这桌人面前,放下托盘就走了,看来他们来前在旁边的烤肉店订了烤肉,我就怎么一想的时间,他们半盘烤肉已经下肚。
这种店的好处就是可以带外带,可以代加工,完全不用担心店家脸色。老公点好炒饭,落座。告诉我,小姑娘不会算账,前面一个男的,点炒饭给了50元,小姑娘找了22(炒饭18元一份),一旁打毛线的妈妈告诉她,“再拿十元”,小姑娘很不开心的退了十元,然后是我老公,他点了炒饭一份加一碗汤(共24元)给了50元,她找了24元,然后我老公不走,她“机灵”的又拿出十元,看来小姑娘的算术真是问题。
厨房货架上有个书包,这个孩子只有十岁出头,又是假日,看来是帮家里忙的,小姑娘长得有点黑,但长相不错,小脸上喜欢和不喜欢都挂着,倒是可爱。小姑娘的妈妈边打毛线,边拿眼照顾着收钱的姑娘。可能是上错菜了,后面有人说点的是韭菜炒蛋,上的是香肠涨蛋,错了。高声喊老板,老板,老板出来了,长得真不咋的,眼睛有些毛病,围裙有些黑,老板急急忙忙收了盘子,连声对不起。再看前面一桌人,上来的一盘黄芽菜烧牛肉早已经只剩芽菜没有牛肉了。
我们的炒饭上来了,热气腾腾,一阵油香味加饭香味,由葱香引头直击鼻尖,满满一大碗,由于用了猪油,所以热气很要紧,碗里碎碎的鸡蛋,和香肠粒子,老葱切的碎碎的,有红有绿有黄有白,俗得一塌糊涂,像印刷品的牡丹富贵图,有艳又闹,但喜庆。扒一口,蛋香饭香属于油香味的咸口味,饭粒有些硬,加了味精口味鲜了,只是一般的蛋炒饭,但热出锅香得很,现炒现吃味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