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滨江路的看法上,自己持有的是谨慎或者有些消极的观点.判断依据仅仅是从人居住的方便性与适宜性去理解,衡量价值的标杆一直都以城市生活的起码要求为导向,也许自己和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保持了思想与行为的绝对一致,埋头工作,从没有想到过享受这个概念.
客观而言,自己也不是个保守主义者,还经常给朋友们推荐一本叫[奢侈创造财富]的书籍,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思维意识没到哪个地步,或者是自己经济水平没到哪个地步,因此当2003年金沙水岸第二期以跳高第一期价格800元的均价被很快销售一空的时候,对自己的那种心灵的刺激绝对不亚于任何一种最新知识给自己形成的刺激.
金纱水岸,以资源的名义售卖城市,这或许是当时自己比较深刻的感受.这句话的含义是鱼和熊掌同时兼得而独有的市场兴奋感.一种享受型房屋的概念悄然在这个城市的心底泛起.一种潜在的生活哲学或许在那一刻在这个城市的萌动中表现的最为充分.自己曾在哪个时候做个一次较大的思考,写了一万多字的文字出来(江景房,我拿什么拯救你),但是遗憾的是没有成型的思想结晶.
北滨路:城市资源的富裕者
北滨路在江北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已经远远的脱离了他本来的价值含义.交通带来的价值反映最先在金纱水岸上得到最为明显而确实的例证.
这里不能不首先说江北城市价值的再次攀升,现在的江北大有赶超解放碑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远东与新世界的竞争格局并没有让江北的商业出现危机,反而促使了江北商圈的进一步繁荣,在一个区域能够同时容纳两个中高档商场,除了解放碑也就只有江北了.这里可能会反映出一个道理,就是江北经济相对于沙区的封闭而形成的富裕的一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也就是江北商圈的外辐射能力与凝聚能力大大增强,核心城市功能日益彰显,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能力开始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江北的商业物业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是整个商业物业大规模涌现,高中低端物业都同时出现量价齐飞的局面.且有从江北核心沿着红旗河沟向新牌坊沿线连接成片的趋势.其次是江北酒店餐饮的繁荣,作为高端市场,各大商家同时把形象店选择在江北,而作为低端的经济型酒店密密麻麻,遍布城区;还有就是江北的商业休闲场所几乎是全重庆最密集的,咖啡厅,茶餐厅.这些演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江北城市发展阶段呈现出向高级化靠拢的局面,服务业商业金融商务将成为引领整个江北经济的龙头版块,而这正是一个核心城市才拥有的象征.
发展的江北到目前为止,应该说遇到的最大的瓶劲是城市土地所决定的城市容量问题.与重庆其他区域一样,因为原来为分散的组团存在,以及重庆特有的地质地貌,江北的旧城区城区范围是相当的狭窄的,加上市政府将江北城定义为CBD的核心商务区,则江北的城市中心也就仅仅局限于观音桥原来的地方.但是随着城市增容的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江北主城这个缺陷被放大.
江北必须寻找新的城市土地来承载日益成长的城市功能.
原来的观音桥位于江北城区的中心区域,而客观上也把江北一份为二,滨江版块与渝北经开相连的版块.与渝北相临版块的性质呈现与与经开融合的趋势,即形成江北的二产业区;而滨江版块因为整个土地纵深不够,地块相对成带状,比较单薄,而地块多山地,不平坦,加上原来旧有的工业企业占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影响的版块价值被低估,且整治难度相当大,因此原来的江北区并没有重点关注滨江版块.滨江版块也因为道路交通问题,显得与这个城市有些陌生而遥远.因此在我们原来看到的滨江路,并没有与土地整治储备同时进行,道路建设呈现出来的也只是一个交通流线的功能(当然这么说并不准确,也许政府早考虑好了,只是实施的阶段性问题,而笔者只能就现象分析原因,因此存在理解偏差或者信息偏差也属正常范畴).
金砂水岸热销,以及其他城市江景房海景房河景房的价值彪升,江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以最快的速度被聪明人所发觉了,在2003年2004年,几乎所有的北宾路地块一夜之间被销售出去.江景房,在开发商眼中,第一次以稀缺性的名义,将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与最快速度的认同.而另一方面,CBD规划出来后,江北城市的拓展也按照相当高的速度在前进,冉南版块因为不存在大量的城市拆迁,且土地平整,所以被很块的发展起来,龙头寺区域从区域归属角度属于渝北,但是火车站的启动,客观上更刺激了五里店区域的繁荣,大石坝区域则是因为繁重的拆迁而使区域改造难以进行.而东面城区,现在基础设施过于薄弱,且地域呈现出断代的特征,此时的滨江路,即在中心城市边缘,又有景观支撑,自然也就成了江北中心城市拓展的一级区域.
此时的滨江路,已不在以资源的名义向市场要价值,而是以资源和城市的名义,向市场证明价值。(本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