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市大兴区对16个流动人口倒挂村“封村”,并在年内将此举推广至92个村庄。目前,大兴区有92个自然村流动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出现所谓“倒挂”现象。如老三余村常住人口660人,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6000人左右。这些村庄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的秩序比较差,出租房内藏污纳垢等情况已成为治安工作的瓶颈。
一石激起千层浪。流动人口、警情高发、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封闭部分路口、持证进出等,成为舆论的焦点。所谓舆论的焦点,实际是舆论对政府的作法赞同的少,反对的多,特别是网上,几乎一面倒质疑。很多人以“前所未有”、“匪夷所思”来形容“封村”这一“发明创造”。媒体人胡印斌在《新京报》上发文指出,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如果说在“世界城市”边缘,处处是铁门冰冷、壁垒森森的村庄,实在是无比荒诞的景象,不符合现今城市管理的主流方向。
吊诡的是,在褒贬不一的争论中,被“封村”的居民反应似乎没有外界强烈。据法制日报记者的采访,确实有部分村民不太习惯持证进出,但并不一定反对。还有些村民认为实行“社区化管理”,治安秩序好了,安全感增强了。
流动人口管理难,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混乱,全国人民都知道,但有些专家却睁着眼睛说瞎话。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哪些村落发案率较高,与流动人口数量并没有比例关系。”实际上,这些地方外来人员犯罪率高,而受侵害的大多数也是外来人员。将这些地区比照城市里的封闭社区来管理,应该是有益尝试。而且,尝试效果非常明显。数据显示,从3月以来率先进行试点的大兴区金星派出所辖区内的村庄,110警情同比下降了45%,发案率同比下降了10%。寿宝庄村近日更是案发率直线下降,110直接出警率为零。据此,才会有在92个村推广的决策。
其实,警方一直把这种做法称为“社区化管理”,只不过地点改在了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在城市里,封闭小区比比皆是,越是高档社区,封闭程度越高,进出管理越严,物业管理费收的越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地点改在农村,这一管理模式被媒体简化为“封村”,人们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想当然认为这是歧视外地人,限制人身自由的又一典型例证。加之,“被封”的是首都郊区,背景是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呼声最高的时代,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如果理性一点,认真看看大兴区的作法,就会很容易发现,所谓“封村”实际是利民的好事。难道农村人和外来人员就不配接受物业式的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吗?我觉得,人们之所以误读“封村”这一措施,恐怕是只在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倒挂的村实行引发的。与其倒挂村,不如每个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