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余秋雨在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畅谈“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同时,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他说自己不会理会无聊的“诈捐门”,他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到各个监狱找到正在受惩罚的官员,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到心灵的平静。且看现代快报刊登他的原话:
“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我一下子就同情他了。他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当然可能小的时候没有受到爱的浇灌,后来对他来说骂人比较习惯,这个影响他整个一生的话,很值得同情。他的起点搞错了,至于为什么父母采取这个,父母也有父母的原因,也很值得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原谅。”
“贪官关进来了,大家都在拍手的时候,我得努力争取找他们谈一次话,尽管我真的不认识他们,但是我真的需要找他们谈一次话,我觉得他们的后半辈子不是完了,他们可以在监狱里面成为极其善良的学者,这一点人家怎么讲你,过去做的错事,已经受到惩罚了,至于你的后半辈子会怎么样,阅读决定了你的生命的时空,生命的时空就是你生命的质量,而这个质量提高以后,那无所谓了。人一定会到这个时候,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完全不在乎,因为别人跟你无关嘛,别人在说你长,说你短,没关系,我的心中安然平静。”
“我现在有一些还没有找到,正想办法找到他们。我相信监狱方面会同意我找他们谈话,不管过去他们做过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接受我的一些劝告……劝告你阅读,在那开辟一个另外的世界,你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我相信这个方法是好的,我会慢慢地一点点做,我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对象了,但他们关在哪,我还不清楚,我一定要找到他们。”
我几乎要被感动了。我想,关押贪官的监狱管理者或许也会怦然心动。贪官的改造一向是困难的。那是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的人,原先整天价颐指气使,花天酒地,如今却被喝来斥去,吃粗茶淡饭,心理的落差比一般犯人大很多,加上社会关系复杂纠结,难说没有干扰。现在有文化名人主动要求去做心理疏导,这不是天大的好事?
可是且慢,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余大师要做贪官“牧师”?
有些问题追问起来会没完没了,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可能比“诈捐门”更为无聊,但不懂就问是好学的表现,所以还是得问,只是把范围缩小一些。这个世界,生活压力巨大,需要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的人很多,就是在监狱里,坐牢的有杀人犯,有抢劫犯,有盗窃犯等等很多种,为什么余秋雨先生偏偏选择贪官?我斗胆猜想,也许一是贪官曾经是官,或许还与文化界有些交往,还有一些或许余先生认识,所以进了监狱,对余先生触动比较大。二是如前所述,贪官的心理落差大,更需要有识之士帮助改造。三是官员的文化水平相对其他犯罪群体高一些,文化大师“含泪劝告”不至于对牛弹琴,这也是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吧?当然,这些猜测只是“小人之心”,盼望能够有人指点,给出正解。
第二个问题,余大师凭什么做贪官的“牧师”?
我对余秋雨先生说崇拜有些夸张,但非常敬佩是确实的。他的那些文化散文,旁征博引,厚重生动,思想深邃,引领了当代散文的潮流。尽管有识之士指出余先生文章中有疏漏或错误,但毕竟瑕不掩瑜。有这么丰富的文史知识,又能以生动的笔法传之于世,使广大读者受益,目前文化界还不多见。通过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想必很多读者饱尝了精神大餐,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但是我要说,光靠学识来做“精神导师”是不够的。余先生所不屑的“诈捐门”其实并非“无聊”,对有志做贪官“牧师”的余先生来说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贪官“牧师”的道德基础。道德高地是“导师”也好“牧师”也罢的关键,没有了道德基础,再渊博的学识,再高超的演说技巧,你的“劝告”都显得苍白和虚伪。所以,仍然盼望余老师能够对这个“无聊”的问题眷顾一下。我记得前不久,网民对阿来、杨红樱、麦家等作家地震捐款有怀疑,阿来原原本本讲述了全过程,还对我国目前慈善捐助体制性问题提出中肯意见,网民不但表示理解,还对完善相关体制深表关注。而围绕余秋雨先生的“诈捐门”,至今除了对质疑者表示不屑,指责人家动机不纯,有人格缺陷外,就是炫耀自己的辩论技巧,威胁人家说自己只要出手,怕指责他的人将死得很难看,然而对于事实本身仍然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难怪“树欲静而风不止”了。
我冒着被余先生讥为“从小没有受到爱的浇灌”的风险,弱弱地提出以上疑问,不过我想,余先生是大度的,对“从小没有受到爱的浇灌”的人一贯都是“原谅”的。况且,余先生说“生命因阅读而宁静”,我读了,所以我也宁静,就闲扯几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