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亲情社会宠物独生子教育 |
人间之爱,尚且抵不过一只狗?
据报道,重庆一名19岁的女孩,考上了上海的一所高校。不料,因为家里养的狗走失,女孩毅然决定,放弃去上海读书,重新复读,直到考回重庆读大学。因为“我只想找回我的凯凯(狗的名字),它是我一生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即使找不到,我也想能够离它近一些,感受它均匀地呼吸。”(8月22日《重庆晚报》)
但愿,寻狗只是女孩不满意自己考取的学校的一个托辞。如果不是,则很是让人担心。
现在社会上往往把对待动物作为爱心的表达方式。饲养宠物,为一些家庭带来了充实与欢乐,为一些心灵孤独的人们带来了慰藉。因为宠物走失而动情,也无可厚非。问题是,狗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与学业、前途相比,孰重孰轻当有正确的判断。
对宠物的过度寄情,反映了女孩典型的儿童心态,即一种不成熟、情绪化、幼稚的心理。因为痛失爱犬,在女孩的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情结,始终不能释怀。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某种程度上是有罹患心理疾病的危险的。
她的父母为了“不要丢了凯凯,又丢了女儿”,尊重女儿的决定。父母的苦衷可以理解。但是,当女孩为爱犬付出自己无私的爱时,却忽视了父母含辛茹苦的抚育、老师学校十多年来的培养。如果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爱,尚且抵不过一只失踪的狗,那是很可悲的。女孩这种偏执心理与行为,很难说与父母的平时教育无关。
有专家指出,新生代独生子女的成长本身就有一种缺失,其中对宠物的依赖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社会对一个成年人的要求,单纯地将对宠物的责任理解为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生活方式若在青年一代蔓延,问题就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