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论语心得孔子君子之道 |
分类: 论语心得 |
“君子不器”别解
《论语·为政第二》之十二章,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子曰:“君子不器。”简单翻译,就是“君子不是器具”。但正因为所言甚少,为诠释留下莫大空间,所以历来众说纷纭。
对于君子不器该怎么理解,比较权威的说法,见朱熹的《四书集注》: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说的是,器具,各有其适用范围而不能混用。但君子或者知识分子则不然。德行已成的知识分子,所有的礼制都已经具备,礼制是无处不用的,要想周全妥当,知识分子就不能专门学某一方面专业知识或技能。
对照《论语·子张第十九》之四: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也说,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想要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能深陷其中,所以君子不干。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社会角色就是读书、做官,以启迪百姓心智自居,对具体的一些技能是不屑一顾的。比如,樊迟向孔子“请学稼”,孔子认为樊迟档次太差。所以,对“君子不器”,比较公认的解释,就是君子或者说合格的知识分子,不是也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孔子的这个见解,副作用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说中国近代以前不重科学技术的传统,都是“孔子惹得祸”,但依儒学的地位,是难逃干系的。
我的理解,不论从字面上,还是从涵义上,“君子不器”,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者说,在当今,我们在批判地学习论语的时候,应该赋予“君子不器”新的涵义。那就是,君子不是器具或者工具,是指不要成为别人的器具或工具,即君子不要有工具型人格。
我们知道,孔子是很注重德行的,他所谓的君子,在论语中广泛地、多角度地有比较充分的论述。遇事,往往就有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包括礼仪、态度、言行等等。人们一般注意到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伦常,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明哲保身之道,但是,却忽略了孔子也说过“君子不忧不惧”的话(见《论语·颜渊第十二》)。孔子并进一步说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就是,问心无愧,有何担忧,有何恐惧?那么,怎么做到问心无愧?屈从强权,追名逐利,显然不可能问心无愧。
另外,在《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坚持真理,见利忘义,哪里算得上君子呢?也说明,君子要有操守,要有品格。
就孔子本人的行为而言,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为了官位去迎合权贵,放弃自己的信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阳货是季氏家族的当权派,想请孔子帮忙,但孔子鄙视其为人,尽力躲避。这些,是不是“君子不器”呢?![]()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