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篇 |
国产大片难以为继并非坏事
在昨天举行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形势分析暨《文化蓝皮书》发布会上,长期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昨天预言,今年我国电影产业将面临深刻危机,仅有一部《赤壁》可勉强算得上国产大片,能否维持大众已经形成的看大片习惯将经受很大考验(人民网3月1日)。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如果这个预言成真,自然是发展中不小的挫折。自从《卧虎藏龙》引起西方轰动,第五代导演忽然就找到了“灵感”,《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纷纷出笼,中国电影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吃了伟哥一般亢奋起来,产量、票房增长迅猛,据说在海外市场也有一席之地。乍一看,好像有点空前繁荣之势。只可惜,这两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虽然占总票房收入的一半以上,但主要是依赖每年两部左右的超级大片,又是包装,又是炒作,又是不惜工本推介,把很多平时不看电影的人“忽悠”进了电影院。而90%的电影却没有机会与观众见面。去年这类超级大片已显露危机,观众满意度继续下降,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严重受阻。
大片出现之初,人们还惊叹其绚丽的风格,超人的想象力,面对一部一部不断重复的同一类型的大片,纵是美味佳肴,也有腻味的时候。何况,这些大片都是什么货色呢?宏大的场面,精美的画面,艳丽的古装,炫目的打斗,低俗的情节,苍白的思想,故作深沉的主题。如果中国电影只有这些大片能够示人,未免也太单调了吧?
事实上,中国电影的年产量已经是二三百部,绝大多数都是小成本之作。由于这些所谓大片的强势,大多数不能与观众见面。大片的繁荣没有带来“小片”的兴旺,反而挤占了小片生存的空间,所以未必是中国电影的福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春。而现在大片的危机,何尝不是小片的机遇,中国电影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