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重组、兼并、收购等事件并不鲜见,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其所发生的频率与规模亦有扩大之势。通过重组、兼并、或收购,上市公司或因之走出困境,或因之做强做大,更有的因之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级市场上,这些事件往往能够成为炒作的题材,个股的表现亦非常抢眼,在充满着投机气氛的A股市场更是如此。仔细分析股改前上市公司所发生的类似事件,几乎无一例外。
因为政策缺陷与监管不足,市场上利益输送的事例常常发生。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输送、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等,每年都有所演绎。其实,如此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利益,更导致了市场的不公平。
股改之后,当中小投资者憧憬于大小股东利益取向趋于一致时,大小非的疯狂减持,彻底粉碎了这一黄粱美梦。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小非的减持曾被解读为股指暴跌的罪魁祸首。而来自中登公司的数据亦表明,即使是上证指数大幅下跌,大小非的减持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
因为股改时已有契约在先,大小非的减持其实并无很好的约束办法。尽管中国证监会于今年4月份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大小非借助于二级市场与沪深证交所的大宗交易系统的套现仍然频频得手。而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此前对于大小非政策的表态,说明大小非减持的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即使如此,大小非高价减持同样能够实现,深市的吉林制药即是一例。股指暴跌,吉林制药股价竟然在其宣布涉“钾”重组失败前保持着良好的上升通道,确实乃一年来市场上一道“风景”,吉林制药也因此遭遇到市场的普遍质疑。
不仅仅是吉林制药的资产重组让市场质疑,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所谓“重组”、“收购”隐藏着“猫腻”,西部矿业的收购闹剧即是其中之一。
去年7月份上市的西部矿业,挂牌时间只有一年多,上市后其股权投资却堪称“大手笔”,颇有
一副“老虎吃天”的架势。
10月8日,西部矿业公告称,公司将使用自有资金受让其控股股东西部矿业集团所持有的内蒙古双利矿业有限公司50%股权,确定交易价格为人民币34804.99万元。11月19日,西部矿业再次出手,拟以自有资金受让控股股东西部矿业集团所持有的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9.44%的股权、西矿集团之控股子公司青海西部资源有限公司所持四川夏塞银业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权及青海西部矿业规划咨询有限公司60%的股权,确定标的股权的交易价格分别为人民币110693.79万元、8270.64万元、65.45万元。12月4日,西部矿业股东大会通过了以上议案。此外,西部矿业类似的收购还有很多。
先前是大张旗鼓,最后却是偃旗息鼓。本月12日,西部矿业又突然宣称将放弃受让控股股东西矿集团所持西部资源51%的股权、青海西部稀贵金属有限公司51%的股权。上市公司变化之快,也让其投资者有点摸不着头脑。既然雷声这么大,却又为何不下雨?照常理,上市公司收购控股股东资产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事前肯定对于相关资产的底细应该摸得清清楚楚,最终却为何是以种种理由来搪塞?
更有意思的是,西部矿业的大非上海安尚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安瑞盛科技有限公司在限售股解禁后便开始了大肆减持套现。12月1日的公告显示,7月中旬到11月底,上海安尚减持1.3亿股;而截止10月24日,宁波安瑞盛累计减持股份1.53亿股。整体上,西部矿业大小非今年7月份以来减持高达4.6亿股。
上市公司“收购”大股东资产,大非趁机减持套现,西部矿业的表演堪称经典。透过西部矿业的所谓“收购”,一部利益输送的大戏就此上演了。只是,其投资者则因此受到了伤害,西部矿业的走势已经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