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中铭
曹中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05,898
  • 关注人气:8,8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仅仅一个晚上,沪市上市公司苏州龙杰的定增就实现了从“有”到“无”。3月11日早上,苏州龙杰发布了关于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的公告。而在此前一天的晚间,该公司曾披露了计划向特定对象邹凯东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亿元的事项。个人以为,在监管部门拟收紧再融资的大背景下,对于上市公司的定增机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根据苏州龙杰此前发布的定增公告,此次定增对象的身份较为特殊,其不仅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的女婿,也是另一位实际控制人(董事长之女)的配偶,且现任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此次发行股票事项原计划将发行对象纳入共同实际控制人行列,在原实控人董事长及其女持股51.82%的基础上,新实控人三人合计控制公司股份将达到61.93%,实控人将进一步强化对于上市公司的控制。

    苏州龙杰定增计划出现闪电式撤回现象,上市公司方面的解释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经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充分沟通和审慎分析,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但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其解释其实并未“解释”清楚。
    日前,北交所公司海昇药业一纸增持公告颇吸引市场的眼球。公告显示,为了稳定股价,实控人拟计划增持不超过100股,金额不超过1990元。该公司稳定股价方案不仅让投资者大跌眼镜,也被市场解读为“最抠门”增持。个人以为,海昇药业“最抠门”增持背后不无“无奈”的成分在内,但也凸显出新股发行机制的短板。

    资料显示,海昇药业每股发行价为19.90元,于今年2月2日上市。挂牌当天开盘即破发,尾盘勉强收于19.91元,该收盘价也只比发行价格高1分钱。而从挂牌第二个交易日至今,海星药业一直处于破发的状态,中签投资者要么套牢,要么亏损出局。

    在招股说明书中,海昇药业对稳定股价作出了承诺。即除因不可抗力因素所致,若出现公司股票连续 1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本次发行价格,稳定股价预案承诺主体应当启动股价稳定措施。由于该公司股价已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出现破发,因此海昇药业发布了稳定股价措施公告。

    根据北交所上市规则的规定,股本总额低于4亿元的,社会公众股东持股占比不得低于25%,否则将失去上市
    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重要性与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近些年来,“两会”期间资本市场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今年亦不例外。今年的“两会”,罗卫委员带来两份提案,其中一份为涉及资本市场违法成本的提案。个人以为,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补齐制度短板,是提高资本市场违法成本的重要保证。

    罗卫委员指出,当前惩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监管执法仍面临制度短板,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织密制度笼子,加大立法供给,保证资本市场监管执法工作“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基于此,罗卫委员建议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单独制定配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第三方的法律责任条款。二是新增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强化刑事追责力度。三是新增对上市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违背承诺行为的行政责任。总体而言,三个方面的建议都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契合资本市场的现状。

    比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成资本市场的一颗“毒瘤”。某些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的背后,却不乏“帮凶”,亦即第三方的协助。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如果仅仅只
    随着2月29日拟在创业板挂牌的华菱电子撤回上市申请文件,2024年前两个月IPO终止企业数量达到55家。与去年同期的47家相比,增长达17%。个人以为,对于某些拟上市企业而言,终止上市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监管部门有必要对某些终止企业发起专项检查行动。

    随着注册制开启试点与全面铺开,在上市条件更加包容的背景下,众多企业掀起了一股上市的热潮。相对于此前的核准制,注册制下,企业上市门槛变得更低了,上市也变得更加“容易了,这也直接导致排队企业再次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排队企业数量大增,也导致IPO终止企业数量也大幅增加。据统计,自2022年开始,IPO终止企业数量持续走高,当年共有257家企业IPO终止。2023年,这一数据上升至262家,IPO企业也创下近十年以来最大撤回潮。

    企业终止IPO,原因各不相同。有带病闯关被否决或撤回的,有行业受限撤回的,有注册环节终止的,也有上市委否决终止的。此外,业绩下滑、存在诉讼纠纷或行政处罚、上市定位问题等也成为终止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企业是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主动撤回上市申请,还有的企业在上市
    日前,有投资者通过互动平台向晓鸣股份提问:公司的鸡蛋是否供应英伟达?是否与英伟达达成了长期供应鸡蛋的协议?对此,上市公司董秘均作出了否定的回答。晓鸣股份与英伟达在经营业务上几乎风马牛不相及,该投资者的提问有蹭热点的嫌疑。个人以为,对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蹭热点式的提问,也有强化监管的必要。

    英伟达是美国知名的芯片设计与制造商,在全球芯片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2022年10月份以来,英伟达股价走出一波大牛市行情,期间最大涨幅超过6.5倍。受其影响,沪深股市也催生出众多的“英伟达概念股”。而在近期,随着英伟达股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A股市场的英伟达概念股的热度也随之提升。另据不完全统计,有近70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被提问是否与英伟达存在联系,晓鸣股份即是其中之一。

    晓鸣股份有“蛋鸡第一股”的美誉,其经营业务与英伟达没有任何的契合度。但相关投资者却提出了上述问题,实属“脑洞大开”,也非常具有“创意”。但问题是,即使晓鸣股份向英伟达供应鸡蛋,该公司就能成为英伟达概念股?其股价就能一飞冲天?

    在2月23日举行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针对“IPO要倒查10年”的问题,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IPO倒查10年的安排”。个人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防范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虽然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但启动IPO倒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强化市场监管的应有之义。

    自2021年9月24日之后,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一停就是2年多。而步入2024年以来,包括2月23日的在内,证监会已举行3次新闻发布会,也与此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步入2024年后证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再成常态,既是监管部门相关工作的一种延续,显然也与资本市场的表现密切相关。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沪深股市持续下挫,即使是在利好消息不断出台的情形下也是如此。上证指数的“保卫战”也从3000点一直打到2600点,短期内股指出现如此下跌,市场的弱势也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今年以来前后3次新闻发布会,证监会向市场传递相关信息以及发出某种信号的迹象非常明显。其中,既包括新股发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也包含从严监管,以及严打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2月23日,累计有10余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称,公司及相关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收到了所在辖区证监局的警示函。值得注意的是,10余家上市公司收到警示函的原因,均与当初上市公司及相关独董发布了虚假声明有关。个人以为,对于独董发布虚假声明的行为,不可下发警示函了事。

    一次性有10余家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独董等收到警示函,并且还是基于相同的原因,这在此前是非常罕见的。而从相关独董的声明看,所犯的也几乎是低级错误。

    比如2022年9月14日,深市某上市公司及相关拟任独董分别发布《独立董事提名人声明》、《独立董事候选人声明》,称拟任独董不存在同时在5家以上的公司担任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并保证上述声明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但调查结果却显示,该拟任独董当时同时担任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司家数超过5家,事实也狠狠打了《声明》的“脸”。

    无论是证监会2001 年 8 月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还是2022年1月5
    日前,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关于对宁波灵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宁波灵均”)实施暂停交易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的相关公告。宁波灵均之所以被罚,是由于其实施了异常交易行为。作为百亿级量化私募,这是该机构又一次被罚。个人以为,量化交易弊多利少,应彻底予以禁止。

    2月19日,沪深交易所在交易监控中发现,宁波灵均名下多个证券账户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交易指令、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下单,在当天开盘后的1分钟时间内,累计卖出股票金额达25亿元,也导致短期内深证成指、上证指数快速下挫,影响了正常交易秩序,构成了异常交易行为。基于此,沪深交易所开出了罚单。

    不过,处罚力度却广受质疑。罚单除了启动公开谴责程序外,沪深交易所对宁波灵均2024年2月20日至24日相关帐户买卖进行双向限制。公开谴责+3天禁止交易,这就是对量化机构违规的处罚。显然,这一处罚明显偏轻,也再现违规成本低的一幕。更何况,宁波灵均此前已多次因异常交易行为收到交易所的罚单,属于“累犯”。因此,如此处罚,不痛不痒,没有任何的震慑与警示效果,该量化机
    春节前夕,中国证监会迎来第十任主席。此前,每当有新的人员履新证监会主席职务,业内人士往往会纷纷寄语,或提出建议,或指出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或上书新任证监会主席。此次也一样。毋庸置疑,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众多的问题,对于新任证监会主席而言,有必要关注新股“三高”发行特别是极端超募现象,并对IPO发行制度深化改革。

    在资本市场众多制度中,新股发行制度以及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最受瞩目,其改革的次数也最多。其中,又以IPO制度改革为甚。夸张点说,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也是IPO制度的改革史。而且,此前新股发行曾多次暂停,每一次IPO暂停的背后,都伴随着IPO发行制度的变革。

    注册制实施后,“三高”发行再现。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也再次引起市场的质疑与诟病。其实,对于新股“三高”发行,市场并不陌生。多年前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就曾出现过“三高”发行的现象。此后,在23倍发行市盈率高压线下,“三高”发行才慢慢从市场上消失。

    由于资本市场有炒“新”
    由于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调整后的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2月6日晚,北交所上市公司拾比佰发布实施稳定股价方案的公告。这也是近期又一家上市公司发布稳价的公告。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4只上市三年内的次新股,股价已经跌破每股净资产值。个人以为,众多次新股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无论是上市公司还监管部门都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应对。

    上市公司股价破净,这在资本市场并不算什么新闻。此前,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曾多次上演破净潮。其中,钢铁、建筑、建材、银行等行业往往成为股价破净的“重灾区”。而随着挂牌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破净在市场中早已成为“常态”。显然,这既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进步的表现。

    但是,对于挂牌时间还不算太长的次新股而言,股价出现大面积破净现象,却是较为罕见的。毕竟,沪深股市有炒“新”情结,无论是新股还是次新股,更会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而且,新股能够上市,往往是由于其业绩表现亮眼,且成长性不俗的原因。具备如此众多优势的个股竟然出现大破净现象,确实是匪夷所思,但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