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中铭
曹中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8,417
  • 关注人气:8,8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侨城高管套现激励股份何太急?

(2008-12-15 07:54:25)
标签:

理财

股票

高管

认股权证

股价

华侨城

    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伴随着股指的持续下跌,个股股价大都跌得面目全非。于是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其高管增持自家公司股份曾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如此,关于大股东及其高管减持解除禁售股份的公告同样并不鲜见。

 

    上市公司或其高管增持自家股份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股价因被“错杀”而严重低估,二是为了提振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但是,某些上市公司高管的减持行为,却是以盈利为目的,丝毫没有顾及到对二级市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来自深交所的信息表明,华侨城的高管从10月中旬开始,累计减持股份超过50余万股。这些股份并非是从二级市场直接买入,而是华侨城高管或骨干的激励股份。

 

    2005年,华侨城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及相关股东会议曾经通过了向公司管理层及主要骨干定向发行5000万份认股权证的议案,其行权价格为7元。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实施后,华侨城又将发行认股权证的计划修改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7元/股,份额为5000万股。2007年10月8日的公告显示,此前的9月28日上市公司已在中登公司深圳分公司完成了授予限制性股票的相关手续。

 

    今年10月13日,是华侨城首批1666.21万股限制性股票上市流通的解禁日。而在当月20日,其相关高管就开始了套现行为,其中减持最多的超过20余万股。股份解禁即抛售,华侨城高管的套现行为与某些解禁大小非的做法如出一辙。事实上,华侨城的激励股份更像另类的“大小非”。同样是有一定的锁定期,同样是成本极低,亦同样会对股价的走势产生影响。

 

    2006年华侨城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时,其股价在13元以上,已经隐含着了“浮盈”。2007年分配方案为10转10派2.3元,激励股份的成本降至3.5元以下。而自今年10月份以来,华侨城的最低股价为7.08元,也就意味着激励股份的套现收益超过100%。而且,在华侨城的激励方案中,激励对象并不会因为股价跌至其成本之下而招致损失,因为其方案中有“解锁期满后,未达到解锁条件的限制性股票可由公司以认购成本价购回注销”的条款。因此,华侨城所谓的股权激励,对于激励对象而言,存在着只赚不赔的优越条件。

 

    如果是高管通过二级市场买入自家公司股票,还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规定期限过后进行减持,当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但华侨城的激励股份却不同,因其几无风险可言。而且,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大肆减持激励股份,还须另当别论。

 

    其实,华侨城在经过2007年的分红之后,其激励股份(限制性股票)已增至1亿股,目前还剩下8300余万股等待着今后解禁。尽管华侨城的单一大股东为华侨城集团,并不存在小非的问题,但其激励股份与小非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更有“意思”的是,在华侨城激励股份解禁之前的9月份,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了上市公司630万股的股份,增持均价为7.77元,并且表示在12个月内增持股份不超过已发行公司股份的2%。一边是控股股东的增持,一边是面临着激励股份的解禁,然后又是高管迫不急待的减持,个中确实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9·18”的三大利好及其后的诸多救市措施的出台,以及十项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计划的面世与大幅降息举措的实施,但目前股市的弱势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而市场信心的恢复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当然也包括上市公司的高管。华侨城的高管为了自己的私利,套现也显得太急切了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