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券商裁员减薪“过冬”凸显行业尴尬

(2008-12-11 22:12:08)
标签:

财经

理财

券商

熊市

大牛市

鞍山

股票

    “过冬”成为近期最流行的词语。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亦然。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9月份以来,有关部门的救经济措施频频出台:三个月内四次降息,尤其是11月26日的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并且包含着五率联动的举措,史上实属罕见;对于楼市相关政策的松绑;十项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等等,都表明先前从紧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事实上,在救经济政策出台的同时,救股市并没有被撇下。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大支持的资本市场,在暴跌了70%之后,其三大基本功能已被严重扭曲。毕竟,作为市场最重要功能之一的融资功能,在救经济的态势下,更需要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股市暴跌,除了基民财富出现缩水,股民持股市值大幅下降外,受到市场影响的还有券商。尽管目前某些券商开展了资产理财业务,金融衍生品种也较原来丰富,但客观上,国内券商靠“天”吃饭的本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因此,股市暴跌开始之日,亦是券商准备“过冬”之时。

 

    其实,券商“过冬”并非今年才出现的。自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为数不少的券商纷纷被淘汰出局,最著名的属南方证券的破产事件。这些券商或者因为违规理财,或者是挪用客户巨额保证金,或者是因为风险控制不当而铤而走险,最终招致巨额亏损无法弥补,不得不诀别证券市场。如2002年8月9日,鞍山证券因严重违规经营被撤销,鞍山证券由此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退市”券商。从鞍山证券的“退出”开始,一场券商的洗牌大幕悄然拉开。

 

    历经三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如今券商的“体格”比原来强壮多了。但是,一旦大熊市来临,券商所受到的波及毫无疑问客观地存在着。

 

    自营业务、经纪业务、承销业务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即使现在某些券商能够开展一些其他业务(如原来的权证创设等),总体而言,由于这部分收入占比不大,况且不是每家券商都能参与,而自营又遭遇熊市寒流,因此,经纪业务成为熊市时期券商最为重要的收入。但是,因为市场人气低迷,也因为投资者交易不活跃,与前两年的大牛市行情相比,券商经纪业务上的收入亦大大缩水。

 

    券商欲挺过寒冬,只有节约开支减少成本这条路,而减员减薪亦成为诸多券商的选择。实际上,从今年元月份起,就有券商减员减薪的新闻出现。尽管相关券商初始不愿承认,但随着熊市的持续,躲在幕后的“真相”还是显露出来了。

 

    中小券商更不必说了,就连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这样的大券商同样存在着减员或减薪的情形。早在今年10月份,就有传闻称,中信证券将自下月起对员工实施减薪计划,下降幅度5%-20%,以节约成本,应对国内证券业目前面临的寒冬。并且,考虑到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中信证券目前不考虑裁员,只是用减薪来节约成本。近期因为限售股解禁非常吸引市场“眼球”的海通证券同样如此。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海通证券已经两次实施了减薪,不仅包括一线员工,高管亦不例外。该公司甚至有高管表示,去年公司高管的特殊贡献奖和年终奖至今还没有发。

 

    像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的类似情形在其他券商同样发生着,如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广发证券等都跳不出这一怪圈。这还不算,缩减营业面积亦被诸多券商像“法宝”一样祭了出来。

 

    前两年的大牛市,不仅仅只是投资者的大牛市,券商亦是牛市盛宴的参与者与分享者。借助于股指的大幅上涨,券商的自营、经纪、承销三大业务全面开花,券商也一扫四年大熊市的阴霾,几乎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一切都不同了。

 

    大牛市行情时券商大肆招兵买马,而遭遇大熊市则裁员减薪,这是目前国内券商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但是,就像潮起潮落一样,股市有涨有跌是其运行规律,年轻的A股市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牛市,那么,一旦像此前四年多的大熊市再次“光临”,券商又如何熬过漫长的寒冬?

 

    必须指出的是,包括南方证券等30家左右券商的出局,除了其自身的违规经营之外,与股市大势不好同样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有理由担心,为了生存,类似南方证券等的一幕会被重演吗?

 

    裁员减薪“过冬”,凸显出券商行业的尴尬。看股市行情脸色“吃饭”,成为了券商的生存短板,而这却是由于券商的造血功能不足所决定的。试问,如此格局券商又怎能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提升国内券商的造血功能,是监管层与券商必须共同面对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