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中铭
曹中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8,417
  • 关注人气:8,8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QFII亦是趋势投资者

(2008-11-19 08:04:42)
标签:

证券

财经

qfii

a股市场

中国铁建

股票

    今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几乎是持续的净卖出,而QFII却是有进有出,与基金的操作模式大不一样。

 

   来自上交所的相关数据显示,即使是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利好面前,上周前3天基金仍按逢利好出货老思路运作,累计净流出高达27亿元。如果再看看上周四到本周一的市场走势,就能够知道,某些基金又一次遭遇了郁闷。

 

    其实,逢利好减仓,基金已不是第一次了。“4·24”救市时,基金当日出逃的资金高达90亿元。“9·19”出台三大利好,市场同样产生井喷行情,而基金当日净抛出33.8亿元。如果说前两次基金或许是对的,那么此次的做空则值得商榷了。

 

    奇怪的是,基金在今年鲜有成功抄底的时候。当其只知道净卖出时,当基金对市场的后势根本就不看好时,基金也就只有卖出一条路了。但正如物极必反,在股指经历了持续的下跌,并且短短一年时间的跌幅高达70%时,市场也正蕴藏着机会,即使是交易性的机会。况且,近来监管层的救经济、救股市措施的密集出台,本身就说明了某种问题。

 

    但市场仍然不乏“先知先觉者”。“4·24”行情还未上演,QFII即先行蛰伏其中。据Topview的数据显示,QFII云集的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此前成为沪市资金净流入金额最大的席位。其后,降低印花税政策利好出台。“9·19”行情之前,保险资金替代了QFII成功抄底,同样大赚了一笔。11月5日,高层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此消息成为刺激上周一股指大幅上涨的“导火索”,而在此前,以瑞银证券为首的QFII通过大宗交易平台累计买入2.1亿股A股,成交金额高达13.93亿元,占沪深两市两天成交额的1.79%。此轮博弈,QFII又成为赢家。

 

    国内对于QFII的多次成功抄底,在欣赏其超前独到眼光的同时,其实也充满了质疑之声。QFII最有名的抄底应该是2005年股指跌至千点时,被认为抄了A股市场历史大底的QFII,也在后来的股指强势上涨中赚得盆满钵满。

 

    与国内基金因为有业绩排名压力等而形成的趋势投资相比,QFII虽然更加奉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但在本质上,其同样没有脱离趋势投资者的“怪圈”。只不过,其持股期限比基金稍长而已。

 

    往往一轮行情走完,QFII的持仓股票早就面目全非了。即使是在近期的股指强势上涨中,QFII的这一特性同样没有改变。从11月3日至10日,QFII除了通过大宗交易大肆吸筹外,还通过二级市场大举吸货,并且,其对象以权重股居多,包括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信证券、工行、中国人寿、中石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股票。但是,11月11日至13日,从QFII席位净卖出的资金却高达12亿元。其中,净卖出中信证券逾3亿元,中国平安逾2亿元,中国人寿近1亿元,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净卖出共逾1.5亿元。可以说,通过这一短线操作,QFII的收益超过1亿元。

 

    既然QFII如此频繁地买卖,至少说明其并不打算长期持有。也就是说,QFII并不真正看好这些股票的后期走势,否则就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了。

 

    置身于资本市场之中,采取何种投资方式,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监管层当初将QFII“请进来”,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QFII倡导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逐渐改变国内A股市场盛行的重投机轻投资、重短线轻长线的投资模式。遗憾的是,在大熊市的背景下,QFII也打起了“阵地战”与“游击战”。

 

    事实上,不仅仅是QFII与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的其他机构投资者如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券商等,均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线投资者与价值投资者。但是,A股市场的长远发展却需要能够长期持股的机构投资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