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融资融券,终于在国庆期间有了眉目。10月5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的试点业务。
融资融券业务的出台,或许早就在市场的预料之中。针对此前9月18日三大利好的出台,市场其实就在猜测监管层的后续救市举措了。事实上,单边征收印花税、汇金公司增持中工建行股票以及国资委表明支持央企的增持等,已经在市场中形成了剧烈的影响。而关于平准基金、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都被认为是监管层救市的手段之一。
该来的迟早会来。况且,目前的A股市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了70%的暴跌,面临着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宏观面上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胀压力,还有整个市场的迷失,监管层出台措施救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作为一项完善国内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措施,融资融券业务的启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再考虑到股指期货的需要,很难想象,没有融资融券业务,即使推出了股指期货,其无疑也会是“跛脚”的。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监管层通过宣布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表明其力挺当前股市的决心,也表明了其进一步救市的决心。透过政策措施,监管层的意图已经不言而喻。
能够佐证的是,在三大利好出台之后,由于恰逢三季报的披露工作即将开始。根据此前大股东增持的相关规定,这对于央企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显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必然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处于至少一个月的真空期。为了消除市场的疑虑,监管层及时松绑了大股东的增持期限。实际上,这也是监管层向市场发出的强烈信号。因此,对于此次融资融券启动试点,其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从三大利好,到大股东增持松绑,再到融资融券启动试点,短期内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监管层维护市场稳定的目的无须多言。但毫无疑问的是,被某些参与者错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今年4月份降低印花税时,股市出现“井喷”,却成为基金借利好大肆出货的大好时机,短短数个交易日,基金净卖出超过130亿元。此次9月18日的利好公布,次日基金同样是大举出货。在股指几近“涨停”的态势下,基金的净卖出也达到了数十亿元。后来据传是因为证监会秘密召集基金公司老总开会,基金才从“空军”变成了“多头”。由此可见,虽然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被误读并非不可能。在此项政策公布后,多家券商的相关人员的分析可谓大相径庭,这也证明了市场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依笔者看来,至少在短期内应该对于监管层的救市举措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另外,投资者也应该不能无视利好消息的累积效应。虽然A股市场正处于市场化的进程中,但不容置疑的是,“政策市”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股谚云:政策之树常青。即使是在相对成熟的境外证券市场,政策的相关威力同样没有被漠视,更何况我们这个“新兴加转轨”型的A股市场?
而且,笔者还相信,即使有了此前的三大利好、大股东增持松绑以及融资融券启动试点,如果股市再次出现暴跌,监管层不会像四月份那样不闻不问。否则,不仅监管部门的政策救市的努力付之东流,今后再次救市的影响也会受到质疑。显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其中付出的诚信成本、市场成本也太大,不是任何人所能承受的,包括市场中的投资者。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此次利好救市的累积效应,即使不能彻底扭转股市已经形成的某种趋势,至少我们也能看到政策威力所形成的“政策底”的巨大支撑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