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股市,可谓利好不断。
继9月18日监管层出台三大利好之后,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步入真空期,中国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及时地松绑了大股东增持期限,将原来的定期报告公布前30日内不得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修改为10日内。事实上,面对着三季报的不期而遇,面对着大股东增持可能面临着的尴尬局面,来自监管层的松绑已经给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尽管如此,股指暴跌高达70%的现实,仍然导致投资者的信心恢复还有待时日。“4·24”行情是否会重演,市场是存在疑虑的。况且,股市趋势的逆转,仅仅只有三大利好的作用,似乎还远远不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业务,相关细则以及试点券商名单亦将在随后公布。其实,融资融券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了。早在2006年中金所成立之后,关于融资融券的话题就不绝于耳。如果真的推出了股指期货,而没有融资融券的配套业务,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三大利好的出台,也让市场充满了想象。此后市场几乎一直在猜测监管层手中还有几张牌可打,而包括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平准基金以及严格控制大小非的减持等,都被解读为监管层手中可打之牌。因此,此次融资融券的启动,应该说早在市场的预料之中。
融资融券的启动,改变了以往股市中只有做多才能获利的单一状况,是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市场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而最为重要的,则是监管层在目前的非常时期启动融资融券,凸显出其力挺股市的决心与信心。
今年上半年,境内外市场一片狼藉。美国次债危机的负面影响并未根除,包括美林、高盛等著名投行纷纷趴下,就连摩根斯坦利等也纷纷转行了,而全球股市也是一片“绿色”。有鉴于此,美联储、欧洲各国央行的注资救市措施鱼贯而出。就在国庆期间,几经曲折,美国国会通过了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欧盟四国也达成了相关协议。这些都说明,救市已经成为当前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国内监管层的及时出手,同样是出于救市的需要。
融资融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市场大量融入资金买进股票,毫无疑问将推动行情的进一步上涨,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振市场的信心。因为大量资金的进入,意味着市场看好后市,而且,由于在试点阶段融资融券的门槛较高,真正能够参与此项业务的决非一般的中小投资者,也就意味着如果是融资,表明大资金看好后市。因此,融资现象的大面积出现,对于行情的发展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形下更是如此。如果是市场出现大量的融券行为,则是向市场发出了某种信号。表明不看好后市的投资者居多。更值得关注的是,融券由于是卖空,在其能够活跃市场交易量的同时,也会放大风险。
但在目前的特殊市况下,其意义则大不相同。仅仅局限于券商自有资金与自有证券的融资融券业务,融券卖空的可能相对较小。一来券商目前持有的证券不多,资金反而较为充足;二来股市已跌得面目全非的背景下,再去融券卖空,显然违背市场的规律,不仅仅体现在整个市场的估值基本处于合理的阶段,也与目前政策救市的大方向相悖。
另一方面,监管层大力救市,已经表明了其态度。融资融券业务启动,融资将是有条件参与者的不二选
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融资融券业务的启动,不仅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真正提升整个市场的信心,是一大实实在在的利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