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中,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经历了四年的大熊市,7000万投资者付出超过万亿市值的代价,而后迎来了股改。如果说“千点论”不幸一语成谶股市被“推倒重来”是市场走向了极端的话,那么,股改启动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股指从998点飙升至6124点,显然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天堂跌进地狱,又从谷底暴涨至历史高点,接着又是一轮凄惨的暴跌,这就是市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近期市场的主基调无疑是维稳。不仅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刊刊发文章力挺股市,就连国资委、发改委也加入了维稳的阵营。然而,维稳队伍的不断扩大,并不意味着市场就真的稳定了。
继8月11日具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洞穿前期的2566点之后,8月13日,沪综指再次创出今年以来的新低2370.74点。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震荡,投资者寄予厚望的2500点一线亦变成了“马其诺防线”。当维稳被解读为股指不产生暴涨暴跌时,上证指数此前两个交易日超过10%的跌幅,事实上证明维稳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中国平安的“融资门”发生后,证监会就表示要严格审核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其实来自监管层的维稳就已经开始了。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降低印花税等纠偏式的举措,说到底同样反映了监管层维稳的意图。但是,3000点的“政策底”最终没有演绎为“市场底”,相反,在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股指仍然在向下拓展空间。
短期内股指从历史高点到此次调整的低点,如果说其高达60%的幅度属于罕见的话,那么,来自方方面面的维稳同样堪称罕见。只听到雷声不见雨点式的维稳,或许早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亦如新低不断产生。
A股市场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之后,个股估值将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格局,这是国内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即使某些上市公司大股东自愿锁定股份,笔者以为仍然难改这一态势。而问题则在于,历经股价大幅下跌、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日趋合理的情形下,为什么还不具备吸引力呢?
中登公司公布的截止6月底的相关数据,曾被用来佐证“大小非”的减持并不猛烈并且不是股指暴跌的罪魁祸首。但是,8月11日公布的数据却说明,“大小非”乃是市场的心头之患。截止7月底,“大非”减持占已解禁股份的17.24%,“小非”占43.51%。整体而言,累计减持29.78%的解禁股份也比6月底的29.67%高出0.11%。更值得关注的是,7月份并非今年的解禁高峰,然而沪深两市“大小非”共套现8.49亿股,较6月份4.51亿股的规模,环比大幅增加了88.25%。
表面上看,“大小非”的减持并不猛烈,实际上其对于市场的潜在影响却比量化了的数字要大得多,至少其对投资者心理上的冲击就是如此。在市场高度关注PPI、CPI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的同时,“大小非”问题毫无疑问是投资者心中另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毕竟,“大小非”的纷纷解禁,彻底改变了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且,随着今后更多“大小非”的解禁以及新老划断后限售股的鱼贯而出,市场将更加不堪重负。
不真正解决“大小非”问题,即使有再多的空谈式的维稳言论,市场稳定也只能成为一些人的愿景而已。而所谓的维稳,权当看作一场游戏一场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