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首开的秘密

标签:
文化金刚经佛学 |
分类: 随笔 |

《金刚经》首开的秘密
作为整部经典统领之句,“如是我闻”仅用四个字就把佛法的真义清楚明白地展示于大众眼前,紧接着便开始了具体而形象的解读,这就是佛法的精妙之处:真话假说,虚事实做,随顺物应,自然无为,由心而成。换个角度看,这全然是《道德经》之翻版,也是天上人间的互往,色相与虚无的统一。
如何让痴迷的大众明白生命之旨要,佛祖清楚,仅凭言语谈空论无终是不够,还得借用世间法进行一次形象化的表现,于是,便在庄严肃穆中上演了一场金刚生活剧,用一连串行云流水般精美的动作,无声地表达了一门修炼大法:用那颗自然平常的心性,化现出平常无奇之行为。这就也从世间的角度,回答了须菩提下面即将提出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且看佛祖的表演:“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四十二个字,语言精美简洁,自然平和,形象有序,真实不虚,很生动地表现出佛祖的十个动作,一气呵成,有条不紊,无一语而有深意。
有人说,此段文字叙述了佛祖法会开讲前的具体过程,为下面的正式讲法做铺垫,是法会的前奏。此解也有道理,但肯定不是它的真实义。这十个动作谁不会?谁不知?跟随他的众弟子人人都在这样做,为何要专门用这些笔墨对佛祖进行详细的叙述描写呢?而且这些动作哪个不是最为平常的生活小事?哪个不是相?这和后面将要破除的一切相法之主旨不是相矛盾吗?

我们知道,好多佛经里有好多重复的句子,却没有一处赘冗无用的语言,这样的书写定有其特别的用意。读佛经,绝对不能见文生义,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佛所讲的法是十分圆融的、圆满的,无有一处有残缺、有遗憾。同时也无有一次法会仅对世人讲,天人无须听闻,或只有天人能领悟,世人无法听懂,它们可以在整个十方法界传播、永久不灭,无论哪一法界的众生都能闻得到,听得明,悟得开。否则,它就不是三界大法,更不可能成为众生永久的指路明灯。
如此说来,这四十二个字定然有它不寻常的意义。
细细阅读这段开示,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 生活就是修炼,修心就是生活。心在哪里,手脚就在哪里,修炼也就在哪里。
整场金刚法会佛祖大讲特讲、反复强调的只有一个话题:如何破除诸相,即只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佛菩萨、无佛法及一切,包括无无,才能抵达虚无了了之境,寻找到那个永久不坏之如来本性。但是,无中有物,无中有实,无中有有,这是阴阳的辩证,虚实的相依,也是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互存方可圆满的空不空如来藏的真实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了世间法,佛法也将一无是处,定是虚假的。所以,金刚法会的本意是在讲空空大法,却在这里先示现真真实法,表明所谓的空空大法就在具体的实相里,二者不可分离,否则,就是在求觅兔角。对于一般世人而言,进入空境难,而对于有了较高佛法基础的信徒来讲,又易误入虚空之相,所以,佛祖就从实相入手,令其清醒明悟,知迷而返。这就是佛菩萨智慧的表现。

二,心是什么,手脚就是什么,万物也就自然会随之而动。
心到底是什么?如何寻找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这些问题对于实修的信众来说,至关重要,也必须得明白;否则,定然终无所获。智慧的佛没有一声言语,不讲一句话,只在众目睽睽之下独自现身说法,以最真实不虚的行为告诉我们:心是什么,表现在外境上就是什么,走路用的脚,吃饭用的嘴,乞食用的手,那偌大的舍卫国,用黄金装饰出来的祗树给孤独园,及眼前的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它们都是心,都是心的化现。心无限,所化现的事物也无限,由心指导下的手脚、身体、万物都会全然随着自己的心变而变,心停而停。所谓的寻心不必到远处,只观眼下即是。心物是一体的,体用合一,这个理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可强行将它们分离。
三、心在相上,相在“我”(自己)的眼里、手上,去掉了外相,心就可以回归本初。
清楚且做到性相合一的是佛,否则就是凡生。所谓的性相合一并不是把二者混合于一起相谈,而是明明白白知晓性的真空面目,真真切切做到了依性不依相,借相守性。而凡生恰恰相反,只见相、认相、知相,而不知性、不明性、不随性。只看到手动、脚动、饭食动,衣钵动,洗足动,却不知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是由心支配的在动;更不知道,此动是假动、一时之动,而本性是不动的,动的是识、是意、是本性的无尽妙用的体现。如何明性?必须去除掉死死搅缠着心的种种外在法相。具体来说就是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且其中又以我相为主。是我相生出且加固着其他三相。事由“我”做,却又必须得去掉我相?面对这个矛盾,大众又犯疑惑了。这便为下面具体法理的讲述留下了一个扣子。
四, 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心自己修,他人谁也不去求,求也无用。
有个禅宗公案,有人问菩萨:凡人遇事救你们,你们遇事求谁?菩萨回答:求自己。
自己是自己的佛祖,每人心中都驻有一位自在菩萨,他人只是帮助自己成佛的助缘,是外在动力,其效能远远抵不上自己本性所发出的那无量心愿。再说了,生命各自不同,功过又两不相抵,所以,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来做,自己的心是什么,心结在哪里,自己最清楚,只有自己来修方可解脱。即使如高高在上的佛祖世尊,身边有无数身强力壮的弟子,但是,自己的食自己乞,自己的钵自己托,自己的座垫自己铺,无需他人来代劳,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场里不讲究做雷锋,不提倡雷锋精神,否则,就可能影响他人的修行。只有在道德低下的环境里,才会大力倡导助人为乐之奉献精神。

五, 做完便完了,做过就放下,放下就成了,成了就是佛,那个无坚不摧之金刚就现出了。
性如何存?相如何解?面对这一关键性问题,佛祖同样用实际行动给予了精准的回答:做过就放下,放下即解脱,解脱即性明,性明就是般若菩提。多么简单的道理,可好多人就是做不到。事无数,识不断,意无穷,念念无绪,情情相牵,每做一事都提心吊胆,瞻前顾后,前后相续,最后便导致了六识不清,本性也就自然难明。应如佛世尊这般去行为,做一件,放一件,断掉一件,从不挂碍于心。修炼其实就两个字:放下。只要有一事放不下,其余的便都放不下,一牵着万,众万合归于一。所以,从行到吃,再到洗足、敷座而坐,再到应大众所求,开始讲法,世尊的不言之教就是放下之教,不牵挂之教。心平如常,常如明镜,镜里净明,外相自然无一物可挂碍。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开启了般若智慧,也自然会明白须菩提所提到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云何应住?”——心就在真切的事上,就在具体的相上,而不在哪一处虚空之中。但入于具体的事相后,一定要即离即弃,即弃即放,不可停留,不可挂碍。
“云何降伏其心?”——一心一意做该做的事,不散乱,不颠倒,不自我,也不由他人来替代。境随心转,在具体的事上、相上一步步降伏。
做具体的事务时一心一意,不离不断不乱,就是把握住了那颗如如不动之金刚心;始终能用平常心来做无数的大事小事,也就降伏了那散乱不宁的妄心。
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就“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所在。

什么是“如是?”“如”就是空性,“是”就是诸法。空性是本,诸法为末,空性建立在诸法上,诸法是由空性而来,简单而言就是借相求空,去假存真。所以去除掉我人四相是其根本。
说来容易做时难,世人大都就是在面对无数大小事务上深陷种种法相的丛林中而不能自拔,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于是,下面,佛祖便从另一层面,换一角度,给大众讲如何破相,如何做到相离性出。
道行逆施,阴阳互转,佛法就在颠倒颠。所谓相,实非相,是名相;所谓金刚,实非金刚,是名金刚。真正的金刚并非如金子般坚硬,似钢一样不屈,而是自然柔顺的极致,平常有为中的无为。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