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之真实义

标签:
佛学文化金刚经 |
分类: 随笔 |
现传佛学三藏十二部经中,每一部经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作为诸部法经的起始,世学大都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我(阿难)听佛是这样说的” ,认为将此说放于经文开头,可起到断除众疑、平息纷争、区别外道、利于修行之作用。而且阿难所诵之经,在当时也确实得到了诸大罗汉的认同和赞赏。殊不知,上述文义仅是它最表浅之义,它的深奥之义还须一一领悟,如此方可将真正佛法信受奉持,究竟涅槃。
当年佛在世讲法四十九年,大小法会上百会,却没有在任何一次法会上提到"如是我闻"四字,包括讲《楞严经》和《法华经》。只是在佛灭度前,由迦叶尊者授意阿难尊者向佛请法。阿难便问佛:“您灭度后,我们众弟子在结集整理您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法时,开头如何设立?”佛说:“用如是我闻"。原来,此四字为诸佛经之首是佛的遗嘱,并非阿难或众弟子私说。那么,它的真正作用只是上述四者吗?且容末学慢慢道来。

先从这四字的本义讲起。
“如”——就是那个如如不动之本性、永恒不变的真我、本自俱足的万物之本,也就是常言的佛性、道性、至纯之仁性,还可谓是如来藏。与此义相同的词则有“如来”“如是”“真如”“如如不动”等,但无论哪一词里,其本义并无改变。
《说文》认为,“如”的本义是“从随,从女从口。”意谓虚空、自然、根本,为我们言行必须依从之真。之后才有像、似、及、到、往、假若、奈何等意产生。我们今天最常用的“如果”一词,本意是“本性是真实不假的”,就是佛学中所谓的“真如实相”,其义亦与此同。再进一步引申,“如”则有永存常在、络绎不绝、恭顺儒雅、转换虚助等意义,而这些则无一偏离了“如”的本义,或都是其本义之下的具体事物的特征与作用等体现。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三》曰:“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曰:“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唐李邕有诗亦如是而言:《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一句话,“如”是宇宙万物之起源,万物运行至高之法则,纯真之性,不生不灭之真。换言之,就是道,它的最大特性是空虚、是无相、是无相中的实相,虚无中的万有,是能生太极的无极,是唯一不二的法性理体。

“是”——《说文》对“是”的解释是“直也,从日正”。即“本身为直,紧紧依从日就是正”。“直”是事物的特性,“日”是天道或佛性,万物依从它就是“正”。所以,后来引申出代词“这”和判断词“对的”“好的”等义。
这里的“是”也借用了这一本义,代指天地诸物,就是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法相、一切种识种智等。《华严经》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说,意思是说本性生出万法,万法归于本性,诸万物都要依从自然本性、如来真我,也就是生命本真,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父母,二者有主次,有先后,却很难分开。这就表明宇宙大法理:真假不二,相法一体,乾坤互位,中庸之和,大道唯一。
“我”——“我”即眼下可见肉身之自己。专一的代指。但它所代的仅是四处寻找或能手持戈矛之肉体,属于外在游动之躯,而不包括内在那个不变之灵性,更非内外相合之完整之生命。古代表明内在之灵性是用“己”字来表现的。“我”与“己”也是一对阴阳组合,也是性与相的同体。只是后人不大明白内在本性,而仅以外表之“我”相替代了生命之全部。实则是内在为本,外在为末;内在为虚,外在为实;内在永恒,外在一时。外在之“我”之所以有意识,能思考,有五识,会言语,可行动,其根本都源于内在的那个灵性,所有的本领都是那个看不到的灵性所赋予,而不是眼睛、鼻子、嘴巴等本身会看、会嗅、会说话,由骨骼、肌肤、血液等组合而成的这个肉体仅是一时的存在,只有那个看不到的如如不动之灵性才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但是,从另一角度讲,它们又是色不异空、能所不二的,是“我”中有“己”,“己”中有“我”。所以,借“我”寻“己”便成为借假修真、借舟渡河之修炼法理。
“闻”——“闻”者,知闻也,即知声也。《說文解字注》曰:“往曰听,来曰闻。” 墨子认为:“闻,耳聪也”。《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细细品来,之中真有深义在:一是能闻者为耳朵聪慧;二是听闻的对象有远近、内外之分;三如果离开了本性,则无法听闻。放到佛学这里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心是听闻的根本,修习天地正法时,我们需听闻的既有他方佛道圣贤传来的声音,也有自身内在的音声。二者中以前者为胜为要。
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主要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进行的,六根生出六识(视、听、嗅、味、触、意),六识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成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如此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无尽之流,隐藏了如如本性,使你我陷入了昏暗不明之境,此为世俗众生难解之厄。
如何破除此禁锢?方法是从断掉六识开始,而最方便、最有效、最为捷径的则是耳的听闻。楞严法会上,佛祖通过让二十五位大菩萨自我修炼的介绍,最后肯定了观世音菩萨所用的耳根圆通大法,原因是:一,“我”有听闻这一最为普遍的感知能力,“闻性’是人一直具有的一种生理本能。二,声音有来去生灭这一特征,听闻能感知动静,静极能生慧,慧与性又紧紧相连。三,听闻主要通过声波来进行,而宇宙的本质就是波,可以一步到位,不需进行其他程序的转换。四,声音较其他形态、气味、色彩、质感、意识等更易为”入流所亡”(摄入与流走都很容易且快速),更为转瞬即逝,逝去即无,无了方可入静入定,与心相契合,即“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五,耳根最为灵敏,功能强大,能听上下十方一切音声,左右内外都不阻碍,最为圆满。因此,以耳根来听闻佛音,反闻自性,或让二者相合相应,都是一大妙法。

清楚了以上四字的本来,再来看看佛经开首的“如是我闻”,它的意义便一目了然:“如”是宇宙空性或曰生命本性,“是”指世间诸相万法,“我”为灵肉相合之体,“闻”是内外听闻之法门。“如”和“是”为一,其中“如”是本源,“是”是法显;“我”是融和、通达二者的前提与必然桥梁,“闻”是具体最佳之方法与结果。换成一句完整的话就是:具有性与能之“我”这一生命体,通过外听、内闻之大法门,明白了世界万物的真相,最后回归到最根本的那个如如不动之性。
再引申而言,“如”就是《心经》之“自在”之“心”,亦“阿弥陀佛”之“阿”;“是”就是“色不异空”之“色”,也是我、人、众生之相;“我”就是进入楞严大定后的寂灭之身,似有还无,似无还有;“闻”就是禅定中的返观内视,明心见性,也是净土宗里专一持名念佛而见道。四字是法相不二之妙境,虚实相合之清净,也是涅槃之佳径,成佛之必然。
“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整部《金刚经》的核心,就这两句话。佛回答得非常明确:“如是”。换个词就是阴阳合道、中道、中庸。而“我闻”则是达到“如是”的途径。

对这四个字还有不同的断句,我们亦一一来悟。
一、如,是我闻。二,如是我,闻。三,我闻如是。四,是,如我闻。五、如,是,我,闻。但不论哪一断法,其本意都是一样的。它和道德经中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一样,也有五种,而每一种的意义都不离其核心。再看《易经》《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开篇的首句都统领本经全章,这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天地大道一归呀!也唯有此,才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一语中的,同时与他学根本区别,能令众生从始至终行于正道,觉悟圆满。
"‘我法真实,余法妄语’、 ‘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斗诤本。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大智度论·第一卷·释序品第一》)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明白且深信了“如”与“是”者,才可了了“我闻”,明晓是即事,我非吾,然后里应外合,从而悟证佛菩萨无上妙义。
“如是我闻”,至简至极,四字便道出了浩瀚佛经其大义所在。
2022.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