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夫子骂过谁

(2022-03-23 11:54:36)
标签:

文化

赵明生

孔子骂人

分类: 随笔

                            夫子骂过谁


                                        夫子骂过谁

说,骂过宰予,损过樊迟,嘲笑过子路,鼓攻过冉有,敲打过原壤,指责过季氏,厌咒过天下的女子与小人。

如此说来,夫子还是那个懂礼仪,守孝悌,诲人不倦,举止彬彬,温文儒雅,品德纯厚的圣人吗?

故而有人断言:孔子只是一介普通的没落贵族,他的弟子有优有劣,他的学说不合时用,他的伟大有点名不符实,他的至圣之名也是后代统治为统治天下所扬,实不至此。

呵呵。后世文人雅士说的好似真的有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夫子是如何骂这些人的。

先看对待最喜爱的弟子子路。孔子说:“我的政治主张如果不能推行,就乘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吧。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里的“无所取材”是说子路听风就是雨,不会三思,不知道裁度事理。这是惋惜,而非对子路的指责。即子路没有明白老师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真的以为老师会走隐士那条路。这是为师者对弟子特征的辩证分析,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根本不是在责骂这么可爱而忠诚的弟子。

还有一次,众弟子陪老师在一起,夫子趁机问几位弟子的理想。子路率尔起对,完后孔子“哂之”。弟子们不解,后人也认为这是老师在嘲笑子路,实则完全不是。“嗤”者有讥笑与微笑两意,何故得出这里是讥讽之笑?准确翻译应该是好笑、可笑,孔子看到子路的直率样,从心底发出一个可笑的表情,一者表明对子路这种率性的喜爱,二者多少有点无奈的可笑,至于嘲讽,根本达不到。否则,不是夫子自打嘴巴?你让弟子们随意说说各自的理想,对方说了,你却嘲讽,这还是为师者应有的态度吗?即使是我,也不会这般愚蠢。

夫子骂过谁

有关樊迟。樊迟从小贫穷,懂种田,但读书刻苦,兴趣广泛,是一位老实人。除跟从夫子学道德、仁义外,还曾向老师问“学稼”和“为圃”。不能欺负老实人,这是草民也明白的一个道理,夫子焉能不知?农家之弟问老师如何种地?孔子不以为然,等樊迟一走,就说“小人哉,樊须也!”什么是“小人”?就是指当时的普通人嘛,而不是今天我们常指的没有道德的人。樊迟跟随老师学习,各种事务技术都想掌握,这本是好事,有种地这一喜好也无可指责,普通人不都是这样吗?特别是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能种好庄稼也不容易。在具体的事务上修养,这是孔儒教化的特征,有何过错?

后来的樊迟进步不小,开始由外到内,力求本真的仁德,最后成为七十二贤弟子里的重要人物,继承了孔子兴办私学的行为,对儒家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受到各个朝代较高的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这是夫子教导的成效呀,哪来批评?

再看冉有。这位稳重、心软、善良,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以政事见称的大弟子,虽为一介文人却通晓军事,能上阵打仗,勇猛无比,

但冉有也有缺点,天性较迟缓,老师鼓励他要勇于实行,不必多虑;处事谦退,难免会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形,老师让他大胆前行,恪守中庸。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推荐下,冉有进步很大,最后成为季氏的大管家,参与鲁国政务。此间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回国后的孔子受到冉有多方面的照顾。这位得意门生,夫子是喜乐至极。后因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世说,冉有让老师痛骂不已,最后逐出了师门,还令众弟子随意尽性讨伐。

夫子骂过谁

其实,这又是后人的误解。孔子这里用的是苦肉计,表面看是痛批弟子没有用尽全力去劝说季氏,终止其田赋改革;实则是想借此造成一个巨大的社会影响,来给季氏施加压力,令其改正所想。堂堂鲁国之国老、国师,把门下政事第一的大弟子逐出了师门,还令众弟子谁见谁骂,谁见谁讨,由此看,名重一时的国师发了多大的火呀?其政治态度可见一斑,其社会影响更是非同寻常。面对此情此景,你季氏也应该好好考量一下自己的决断了。可惜的是最后季氏还是一意孤行,没有接纳夫子的意见,冉有的苦白受了。好在这位弟子的品性真的好,白受就白受,都忍了,再说老师也不是真的不认自己这个弟子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夫子还是对他一如既往的喜爱。夫子离世后,冉有对师者之孝也为世间少有,故而名列十哲,配享孔子之誉。

再来看同乡老者原壤被孔子敲打一事。“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世人不知道,这位原壤是一位道家的修炼者,得道隐士,而且是隐于市的那类大隐者。其举止与庄子、列子一般,能看淡生死,随物而顺,不合常规出牌,不拘既定的礼仪,真的不是一位普通的长寿者。而他的发小孔子也非常了解这位朋友的习性。一天,去看望他,原壤没有以应有的仪节接待,夫子便有了如上言行。

请注意,这里的“贼”非盗贼或骂人的话,而是苟且偷生之义。孔子说,你年幼时不守逊悌之礼,年长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在那样练吐故纳新之术,从事延年养生之道,独养生命,活了这么久又有何用?”说完,还用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其用意是讽原壤只管自己一人修养,为一人而活,不顾天下众生,这样的生命活得再长又有何用?“脚胫”寓生活的行径、行为。

《礼记·檀弓下》里记载一则故事,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却噔噔噔地敲击着棺木唱起了歌。这不就是后来庄子的鼓盆而歌吗?都是道家那些心性高超、不随世俗之异举。既然是放浪不羁修道之人,那孔子也就以异乎寻常之法来与之对答,启悟他人了,哪里是在打骂这位乡间道人呀,这是儒道两派代表人物合演的一出双簧,启发世人的,你看懂了吗?

                        夫子骂过谁

有关季氏。一次,夫子看到季孙氏僭越周礼,擅用天子之乐,使64人跳舞。便大声痛骂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好似在怒骂对方,抒发内心那股愤怒之气。实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季氏对这种八佾舞于庭的事都能忍心去做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这是对身为鲁国卿大夫,手握军政大权,曾一度专政达十年之久的季平子野心的揭露。言外之意就是说他有可能发动政变,武力夺取君权。

事情也正如孔子所料,后来的季平子联合鲁国的另外两家贵族孟孙氏、叔孙氏一起攻打鲁昭公的军队,使得鲁昭公逃亡齐国,流落晋国,客死他乡。赶走了鲁昭公的季平子从此摄行君位,俨然鲁国君主。季平子死后,其家臣阳虎又开始作乱,把季孙氏占据的权位抢为己有,严重影响了鲁政。孔子之言,实是对当时鲁政的一个预言与提醒,这哪里是骂呀!

关于作俑陪葬。有人用桃木俑殉葬,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应该是骂人的了吧?而且极其狠毒,让对方断子绝孙。其实也不是。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意思是说,夫子因为俑太像真人,所以都不忍殉葬,从而反对“始作俑者”,如今统治者为民父母却“率兽而食人”,让许多子民因饥而死,这怎么能算是有仁德呢?它表明孔子的善心十足,仁心宅厚。再说“其无后乎?”这一句应译为“难道他没有后代吗?”这是善意的提醒,令对方想到自己的后代而不要推行这一不仁道的做法。如果说这也叫骂人,那什么是不骂人?

      夫子骂过谁

再来看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骂遍天下大多数人

的千古名言。里面一个至为关键的词是“养”字。“养”非物质上的养育、包养之意,而是指对美好品德的养护、培养、修养,即内心固守之意,有语如“立太傅少傅以养之”(《礼记·文王世子》),就是说女性和普通的人对于仁性最难固守,整天给他们讲仁性,他们会怠慢,不给讲又会有怨言。这不是千古以来的现实吗?夫子不过是如实说出,旨在提醒世间易被环境影响而常常改变心志的女性及那些心中常戚戚,见利忘义之凡生,在修养仁德方面,应该坚守不移,不能半途而废。

下面主要来看看被夫子骂了无数次的弟子宰我。

一次,宰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仁者掉井里,另一位仁者救还是不救?对这一个二难问题,众同学无法回答,就去问老师。老师一听,这不就是老娘和媳妇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的论题吗?至于答案,圣人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翻译:“怎么能这么问呢?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仁者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这个无论是去还是不去都不好回答的问题是宰我提出的,但不能说它不对,正如鸡与蛋、男人和女人哪个先有一样,它们确实是一个至高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超越凡尘的智慧问题。既然是问题,就得有个答案,爱思考的宰我将它和仁者结合于一起,引出这么一个难题,可见宰我对仁者是进行过深刻思考的。或许他心中已有答案,只是想问问其他同学;或者他也不太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这本无大错,同时也说明宰我真的智慧非常。

孔子的意思是说,对待什么是仁者的问题不能这么问,即使这么问了,仁者也有他智慧而勇敢的表现,可以取得两全其美的结果。这哪里是骂宰我呢?这是师生间很正常的一次学术交流呀?


                  夫子骂过谁

师生还有一次学术交流,是关于“社”的问题。鲁哀公问孔子,夏商周三代分别用什么木头当“社”(祭祀土地神主时所用)。宰我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用栗树的目的是让人战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翻译为:“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错事也不必再追究了。”意思是这些事可能是真的,宰予所说并非胡说八道,但过去就过去了,没必要再提起来,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从另一角度看,这是对宰我的肯定呀,哪有什么批评呢?

第三次,宰我与夫子讨论有关修养方面很重要的一个安心问题。孔子平日提倡为父母守孝要三年,宰我却说有一年足矣。孔子便说:“女安则为之。”翻译:“如果你能安心,那就去做吧。”一般人守孝须三年方可把那颗悔痛之孝心平静下来,而宰我慧根过人,只一年便可做到。这恰好表明宰我在安心这一方面确是超乎常人,故而因材施教的孔子就对宰我开了绿灯,这是对宰我的特别奖励,哪有什么痛骂呢?要知道,安心是为君子、成仁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心不安一切皆不成。宰我在心学方面的修养做得真的很好。如果千年之年的王阳明有宰我之根器,完全不必到那偏远的龙场去悟道了。

第四次,宰我大白天睡觉,不上课,不好好读书。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翻译为:“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我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因宰我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他人的态度。”

此话意思有三:一是天资很重要,真正的朽木不能成材,二是聪明的宰我不能责备,三是宰我对我平时的教学有启示。为什么呢?因为宰我本身很聪明,悟性很高,没必要和大家一样整天挤时间、下死苦学习,虽然他经常大白天睡觉,但是他的进步却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再结合其他事例看,宰我确是与众不凡,言语科第一,后为卫国大夫,成就非凡,名列十哲。

总结来看,宰我的大脑与众不同,思想更是超越他人,且有个性,敢质疑老师所教。而孔子对这位特别的弟子也是因材施教,常令其作当机众(在好多法会上,为表佛法而临时充当听众、学员,提问,以利世尊讲法),对其的评价也很是不同。可惜的是后人常常误读圣人的话,依庸人的思维推理事理,自然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宰我在唐时被追封为“齐侯”,宋朝又追封为“齐公”,清嘉靖再追称为“先贤宰予”。由是可见,宰我实是不同,更不应该让老师来骂。冤乎,惜哉!

                     夫子骂过谁

由此看来,夫子确是没骂过谁,但好似杀过人,如那个少正卯。其原因有五:一是内心悖逆而阴险,二是行为邪僻而固执,三是所谈偏邪却巧辩,四是博闻记识、可大都为邪说、又很通达,五是顺应错误却能说得冠冕堂皇,少正卯一身兼有五恶。再者,他所住的地方聚集许多门徒,足以结成党羽;他所言说,可以夸大赞美迷惑百姓;他横行暴道,足以反是成非,独立一帜。此是奸中之雄,不可不除。于是为司寇,执朝政只七日的夫子,代表有德者,便于两观(城门两侧的建筑)之下,诛戮了乱政的大夫少正卯,且尸于朝三日。

一切做得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公开公正,有理有据,世人还有何话可说?但此事出自《孔子家语》,真假不可考。

当然,迷信要破除,思想须解放。夫子也是人,是人便有人的七情六欲,周游列国14年,住世73年,遇事无数,讲学一生的孔子不可能没有一丝的不满情绪。有情绪便可能发火骂人,但观遍《论语》实难找出一句真正骂人的话。所谓的怒语,大都是后人以其小人之心推测君子之腹。

常言道,金刚不怒目,难显菩萨心肠。但圣人之怒往往是情怒心柔,正如真正有教养的的父母偶尔也打骂不听话的孩子,但那是以怒目现前,令无知的孩子产生敬畏,改正其错误言行而已。圣人之喜怒哀乐能容忍不发,这就是“中”。即使发了,也是合于节的,此之谓“和”,此理在《中庸》开篇中就讲得清清楚楚。

圣人常现的面目是慈悲,是庄严,是容纳,是平和,是喜悦,是内圣外王,是身正不令则行,是不怒而威,是亲切夺人。这是真正的仁德修养,一切都出自于那颗本心,绝不会随境而转,因境而变,此亦为儒家最典型的修养。

                                                    2022.3.22

                           夫子骂过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