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2020-11-09 20:02:07)
标签:

赵明生

论语要解山西人民出版

分类: 小札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6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通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要解:

孔子在此章表现的意思有这么几个方面:在家、外出要行孝道,修品格,在此基础上再生更大的仁爱之心,继而再亲近仁德之道。如果还有大志大愿,那就须修习天地大道。“学者”,修习正道;“文”者,天地之道也。“行有余力”,不是指有闲暇时间。这一点必须清楚。整章有言行方面的品德层次,有天地道德境界,基本涵盖了由小人再善人,再到君子、贤人、圣人之修炼次第。可谓把小乘与大乘结合于一体的入世修炼大法,是符合国人修炼的一大法门——后世称之为儒学。

整部《论语》说到“学”与“文”者很多,大都是这个层面的意思,而不是什么学习文史、文献、文化之类。《三字经》把此章引用,且放在首位,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9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通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要解:

“慎”有谨慎、认真、严谨、踏实、周密等意。“终”并不是死亡,而是事物的起始,因为始终是如一的,很难分开。“远”也非远方,更不是指祖先,而是超越了一般时空之概念。“终”与“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命从天地诞生那一时刻到好久好久之未来.这一漫长之过程,是生命的从前(或现在)与未来,也就是因地与果地,二者是紧密关联的,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循环。

“德”有多种,“民德”指百姓之品德。“民德归厚”的意思是使百姓的品格渐渐归于丰厚之大道德境界,因为“厚德”才可“载物”。

整句的意思不是指孝顺祖先,而是说,要用天地间存在的因果现实去教化百姓,让众生都清楚事物根本与未来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好好修养自己的品德,让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善因结善果。其意思远远超出了孝道这一内涵。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10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通译: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要解: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他具备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良好的道德品格。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孔子的品德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好多国君和大夫都爱向他求教,他也就有意无意了知了诸国之政务。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意修德,无意成功。德是成就万事的根本,虽然它看不到,但作用巨大 ,能吸引、支配、相助万物。这也就是道家提倡的“无为无不为”玄妙之理在现实中的真实体现。也是本章最重要的思想所在。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要解:

此处的父道,指的是父亲所行的为正道。那么对待这样的父亲最好的孝道是什么呢?那就是生前看他的志向与父道是符相合,死后看其行动继续了父道没有。三年内一般不能修改。因为“三”为天地之基数,超过三年则会有变,天地一变,人道也随之而变。这时,方可修正曾经的父道。

整章主要的意思是让世人一定要代代相继,把正道相传下去,这才是孝道的本质意义。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12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重视以礼节交接,却忽略和的精神,是不可行的为了和谐而和谐,不能用礼来节制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要解:

儒家提倡的礼仪,其本质是为了达到和。自古圣贤就是如此。但不能为了和而和,那只是形式上的和,不是真正本质上的和。如何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和呢?须得用礼来节制,礼仅是其手段而非目的。什么是“和”?就是融和你我,融顺万物,融于天地,似于佛家的慈悲与道家的道德。这里既有人与人的关系,也有人与自然万物的关联。孔儒的境界也是非常高远而博大的。这一点必须明白。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14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通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要解:

此章孔子的意思是,不要过分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应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修养自身的言行,一步步向正道靠近,修正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习天地之理。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在物质方面过分用心,贪图享受;二是在工作生活中修养得有一定基础了(具有了良好的社会行为与品德等),就应该开始修习正道。正道远比平日的君子言行重要,也更为高远、艰难,它是生命最终之目的。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1.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要解:

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

“己”是指本来之我。“不己知”是指没有明心见性,看不到自己的本来。“不知人”是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人的本来面目就是那个真正之我,而非眼前所看到的肉体之“我”。真正的人并不是我们常言的有血有肉的生命,而是与天地相合的无比神奇之生命。欲知后者,必先知晓前者。二者的关系非常微妙。

孔子的意思是,先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然后再进一步去修炼,明心后看到自己的本来。这里有大与小两个概念,即了解生命本质和明白自我的本来。虽然二者有必须的关联,但孔子还是把对众生的教化放到第一位,把自我的修炼放到第二位,体现了他无比博大的世情之爱,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罗汉的层次。这也是孔儒仁爱理论的直接体现。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欲购此书者,请加本人微信联系。优惠。可签名、印章。
《论语·学而》几章要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