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为政》几章要解

(2020-11-15 16:24:47)
标签:

文化

赵明生

论语要解山西人民出版

分类: 随笔


《论语·为政》几章要解
2.1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要解:

相较于举事证理,以明理为主的道家,孔儒最大之特征是理在事中,言事即理,即知行为一,事成理明。此处之“政”仅是行事中的一代表,还可以为一国、一邦、一家、一团体、一个人。此章表明一个观点:就是万事均以仁德为核要,生命要以修德为主。德具备了,无论是为政,还是理家、修身,都可得到众人和天地万物之相助,最终自然可成功。此处的比喻不是随意选之,还有另一层意思:德就是天地之北辰,高高在上,茫茫居中,包融于我们四周,给予我们无限的光辉的能量,指引我们前行。

2.2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通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要解:

什么是“思”?这是此章的关键。传统理解为“思想纯正”,我们认为不大准确。它应该是指不离本性,即无论外界如何干扰,如何变化,都不会使本性发生一丝变动。“无邪”就是不走歧路、岔道。“思无邪”,就是紧守本性,不离歧路。此章的意思是说,《诗经》三百多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那就是能让我们的心性固定,不走入邪道错路。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雅”与“颂”是歌颂天地正道和上古圣贤的功德的,自然是纯正之乐章。“风”虽然来源于民间,但经过孔子的精心修订后,所选出来的一百多篇,篇篇都是真情实意,没有虚假伪恶,没有背离纯正人性之篇章,不论是描写自然风景的,记叙劳动民事的,或是男女爱情的,即使是与战争有关的篇目,抒发的也是生命深处之自然本性,有忧思却并无怨恨。所以,顺着这些品性,可以感受到上古圣贤之品德,自然也就可以寻找到天地之道,而不至于误入歧途。这便是孔子修订《诗经》并全力推广《诗经》之最终目的。

2.3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通译: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要解:

好长时间以来,有部分人认为,孔儒是提倡和善教化的。此法太柔顺,时间一长,好多人成了伪君子,实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孔儒之教化是刚柔相济,有温有厉的。如礼制里就有礼法,礼法对于世人言行之约束非常严格,有时超过了严酷的法规。它体现于具体的生活各个方面,如众乡民对无道德之人的鄙视,亲朋对不诚信之人的反感,邻里族长对于那些有不良嗜好行为之人的指点等等,把教化渗透于每一细小的言行中,让无道德之人无所逃遁。时间一长,自然世风纯正,民心归厚。

所以,孔子在此更强调道德的教化与礼制的监督,从生命的内心入手去教化世人,这一方法真的高于法制。治身不如修心,法治的弊端远远大于礼法,人类用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非常确信的。



《论语·为政》几章要解

2.4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要解:

我们把此章重新译为:我十五岁立志于修习大道,三十岁将此确定为坚定不移的信念;四十岁明心见性,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了自己身负之伟大使命(教化世众);六十岁能接受种种言论(宠辱不惊);七十岁能随着心性言行而不会超越有关规矩。

再从另一方面解读,是为:十五岁习(闻)道,三十岁修道,四十岁悟道,五十岁得道,六十岁顺道,七十岁合道。

此章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思,孔子以自身为例,告诉弟子们,我孔丘出身很是低贱,也干过诸多下位之事,但我一心向道,坚持不懈,最终得以成功合道,所以,你们(任何人)也都可以修炼成功。即佛是人修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佛性,人人皆可成尧舜,努力吧,弟子们!

2.5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通译: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要解:

下面几章都是解答什么是“孝”的,因面对不同的人,故而解答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面对不守父道的孟懿子,孔子是“无违”,即不要违背父道即是孝。面对心性笨拙的樊迟,孔子则主动相告。具体有三个方面内容:从人道讲是以礼而事,从地道讲是以礼而葬,从天道讲是以礼而祭。三道之共同点便是“礼”,此“礼”又各有不同,也就是说人、地、天三道是互为关联却又有不同。

2.6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通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要解:

此章重在强调对父母身体之关心,这是孝道最基本的。

2.7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通译: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要解:

此章重在强调“敬”,就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那种尊敬与敬爱之情,此孝道高于关心身体之层面。

《论语·为政》几章要解

2.8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通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要解:

如何才能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必须是从内心深入对父母有一种尊重与敬爱。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经意间就会在脸上表现出不耐烦或厌恶之情绪。装可以一时,不可能长久。

为父母做点事情、奉献酒食容易,想做到“色不难”难呀。色与心相连,心有什么,色便是什么。

2.9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通译: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要解:

此章讲了一个修行的法门:面对圣贤所讲之法,我们不要管懂了没有,只用心听就行了,如颜回一样,从不提反对意见,不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而是全盘接受。如有不解之处,下来慢慢理解领悟。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他人的化成自己的。

一个“愚”是态度,是接受;一个“发”是引深,也是应用。大智若愚如颜回者,最为重要的在于他能把后天诸多的意识与思辨等放下,清空心室,领悟圣意。做到这一点难呀!

 

《论语·为政》几章要解
                                        有欲购本书者,请加本人微信,(优惠,签名、印章)


《论语·为政》几章要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