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庖丁解牛的核心是借解牛阐述了养性之过程及步骤等理,也就是详细而生动地阐述了道与生命的本质关联这一深刻而抽象的道理。下面一一来分析说明。
为何是解牛而不解马、羊、猪等呢?牛者,道也。其特有的憨厚、正直、质朴、谦卑、勤奋等特性近乎于道,故而道家开山鼻祖老子最喜青牛,牛也成为几千年道家之象征。
如何解牛?需用心、用神,再是用刀。心神高于刀,引领着刀,把牛全部装入心中,用神去面对,剖析,一一把它们复杂的内在特性清晰明白了,再去下刀。刀者器也,在道、理、法、术、器五者里,属最下乘者。
一月、一年、三年、十九年何谓也?一月三十天,一年三百余天,都含有三之义。三者,万物之基数、最小单元数也,天地人三才、三界,事事都依循三的节律而变化运行。“十”为天地大成大圆满之数,但也是最大的变数,事物一旦运行到十,则物极必反而开始新的变化。九者,至数,九五之尊谓也。“十九”即达到天地圆满至极,且能持久保住之时间或境界者也。
“无非牛”、“未尝见全牛”何谓也?此与凡眼所见牛相较而言。前后连贯起来即牛、非牛、非全牛三境界者,是修道时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同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之禅学之境,亦近乎佛家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也。形象比喻悟道、修道、得道三次第。
大郤、大窾、大軱之喻何?喻空与实也。前者为空,后者为实。行于虚空,避实就空,此为悟道之必然。与为学常理恰恰相反。
“技经肯綮之未尝”,此言喻事物到了关键之地步。“技经”是经络,犹言矛盾集中。每至此境,身、形、手、刀等实物皆不可取,须以无形之神而遇之,目定不移,即好好用心是也。心藏性,心蕴神,心驱身。欲获其心,必得长久静心以内观,方可练出神光视之,此喻道家修习之结丹养胎、出神化虚等步骤,非常人可知可为。
族庖折,良庖割。实和有是宇宙万物之构成规则,以实为有,借实破实,必败也。为神庖之臣,非折非割,唯以无而入有。无高于有,无可分解有。一个有间,一个无厚,以无解有,以无化有,以虚破实,为解决事物复杂矛盾之方式与途径,更是道家无为大法之精妙。
硎者,石也,亦形也。无厚之实有之刀,是从实有之中练就的,喻至高之道法也需从具体有形可感的现实生活中修习。否则,所谓的万物皆空最终必将落于顽空。
“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内观至紧要关头时,务得小心翼翼,每一行为,任何一意念都得十分用心,不可大意走神,不可有旁门他想。渐渐把心念缩小固定,聚焦不移,待时机成熟,便“动刀甚微”,再复杂的矛盾也会在心之神力下化解,此为使用心性之神奇功效矣。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道的到来即是如此,瞬间明悟道性,世界真相之大门为之豁然而开,一切都放下了,一切都释然了、明白了。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得道后再看眼前的世界,原来它们并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但也不再是那样,全然是新鲜的、喜悦的。此为抵达真正悟道之境界也,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善刀而藏之”,悟道得道之人,还用那有形的刀器干嘛呢?自然会把它们认真收藏起来。寓意器到一定程度也便无用了,但也不能随意丢掉。再伟大的道也离不开器。
再返前文,《桑林》《经首》乃汤和尧之乐曲,寓意上古先圣之音乐符合天地正道,是养心之正乐,规范行为之约束,这是至圣行为之标准,凡生修为也需如此。由心而行,心行合一,自然而然,得体且舒畅,优美且高雅。非强力相取,更不可以血腥与暴力为之。
“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粗俗之庖丁与高雅之养生本风马牛也,但是,庄子心中已万物皆备于吾,齐物而已,焉有彼此?随意无拘束之庄周借文惠君之口,道出了事物必须之联系,共同之性理,此为通达大道的庄子贯有言道之技巧。文人以为浪漫也罢,想象也罢,放浪不羁也罢,都是由心而出,自然而为,得体也合理。得道之智者,皆如此然。
最后文惠君所言之养生之道,即修养生命之性之道,亦即天人合一也。天地万物之规律和修养生命之本性是相合的、相吻的、一体同步的。通过解牛一小事,悟透天地万物之理,进而抓住本质规律,去解决任何问题。当然,生命的健康长寿,性命的完整保全也在其中。此为文章主旨所在。
需清楚的还有,高中课本所选章节仅是原文一部分,“养生主”才是它的本题。其开头便道出了此文的核心:“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即做善事不可求名利,做恶事不能犯了法,遵守事物的本质规律,这样才可以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及尽年之效果,即《道德经》中所讲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结尾又讲了三个故事,一是公文轩看到天生一只脚的右师;二是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却不愿意畜养在笼子里的野鸡;三是秦失去吊丧老聃,大哭几声便离开了。意为遵循天道,尊重人性,打破常情,此为求道之前提要素。
全文由简要说理与多个事件组成,开头为理之核心,所选事件为证明其观点。“解牛”一事很典型形象地说明了庄子所谓的“缘督以为经”之理,其关键句有“道也,进乎技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换用《道德经》语,解牛一事又为“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是也。
老子开创了道家学说,在神人列子学说的基础上,庄子用众多的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有关道之种种物理及达到道的各类途径等,故而《道德经》《列子》《南华经》被称为道家三经,其主旨均不离两个字:道与德。道者,万物之源起;德者,诸事之善根。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