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要解》节选——不患人之不已知
(2019-09-28 22:26:58)
【原文】
1·16
【通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要解】
这章文字简单,但内涵较为深奥丰富,须细细解来。通译看上去也说得通,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为人处世之道好似也符合孔子一贯的行为主张。但是,它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要清楚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己”,真的指的是自己我吗?那“自”又是什么?难道古人造出了两个同样意思的字?这是不大可能的,汉字的创造非常神奇,含义无穷,又简洁至上,绝对没有意义相同的两个字出现。
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自”就是外在一时的假我,“己”则是本来永恒的真我。
《说文解字》说,“自”是“鼻”的本字。“自”在甲骨文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专家考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大都是由某一器官为代表的: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据此,我们推断,以人体中特别明显的“鼻”这个事物来代表“我”这个外在形象。
“己”是什么?《说文解字》说:“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翻译过来就是:“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显见出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字形像人腹。”我们认为此处之“腹”并非指腹这一部位或器官
什么是真正的人?这又是一个大问题。简单而言,就是由物质之假我和本性之真我共同组合而成的这个完整的生命。这两者既是一阴一阳,也是有阴有阳,或是不阴不阳,是阴阳的合体,不可分开,又各不相同。假我是真我的载体,真我是假我的升华。二者是一张纸的两面,毛与皮,手背与手心,失去其一,另一面也将失去,正如佛所说的色即是空,空也是色。世人只识一面,不能两面的辩证。
还是从佛家所讲的色空之理说起吧。佛家常言万法皆空,四大皆空,《心经》里也讲到五蕴皆空,让我们不可执着于诸相,“见如来,非如来,是如来”。于是,有人便把眼前所见一切都说成是空的,不存在的,没必要将此当回事,从而陷入了顽空之状态中,无法真正了知佛义。殊不知,《心经》在讲完五蕴皆空后,马上接着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世界的本源是空性,但同时色与空又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想认识世界的本来,需同时认识空性和色性,想修佛也得同时从这两方面入手,若执着于其中之一,则不可能成佛。而世人恰恰对此认识不明,或偏于色,或偏于空,不能相融于一体,借假修真。
什么是人?就是一撇一捺,即一阴一阳,一物质一精神,缺少任何一方,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转换到孔子那时,好多人同样也如此认识生命,要么只看到外在色欲之我,要么只注重内在虚空之本性,很难将二者结合起来。所以,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认识观、人生观。
有关这一观点,老子也有一句名言说得非常透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是生命表象的一种智慧;自知者明,是生命本体内在的一种自觉明达。孔子此处所说的“知己”,便是老子所言的明,“知人”就是所说的智。内外皆修,性命和一,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退一步说,即便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强调“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那么,自己如何去了解别人呢?也得通过自己明心见性后再去认识了解,这是最根本、最彻底的途径和方法,其他都是外在的手段,难以认清他人或事物的本质。而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得回归自我,走中和之道,不能陷入名与相的分别中,因为名相也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
这里的“人”还可以指人的本质,而非别人。真正认识人这个生命,真的很难,必须开悟,孔子也清楚且强调这一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