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要解》节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019-09-28 22:24:59)
标签:
赵明生论语要解文化 |
分类: 随笔 |
17•25
【通译】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要解】
此章可谓是《论语》中最具争议的章节之一了,因为它涉及到占一半天下的妇女,千百年来令人无法理解:堂堂一代圣人竟然这样对待女性?于是,除上通译外,还产生了诸多的解读:
杨伯峻:“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钱穆:“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如和他们亲近,他将不知有逊让。你如和他们疏远了,他便会怨恨你。”
李泽厚:“只有妇女和小人难以对付;亲近了不谦逊;疏远了又埋怨。”
孔子是一代圣人,为何要平白无故去污女人?有这个必要吗?如果真的如此,难道他的母亲与妻子不是女人?更有无数小人(普通人)又如何说?可见孔子不可能这样想。于是便又有种种异解:
不成熟的女孩和品质差的男人都很难相处,亲近了会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要黑你。“唯”者,语气词也。“女子”未成年之女性。
你们这些学生小子啊,与小人亲近、结交,要践行以敬之心善待小人,以及培育、滋养小人的身心。
是的!你的儿女跟随小人“闻、见、学、行”就产生灾难、痒疾。依附小人,就失去子嗣;违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李敖将此解读为女人的性格、小人性格。
更有的政治嗅特觉强的人把“女”认定是君主的妻妾,“子”说成是君主的儿子,“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宦官之类。女、子、小人分别为三大政治势力的代表。
我们呢,还是遵循上下章一体的阅读分析习惯,从总体上把握,从具体上解读,紧扣圣人之心,依据现实之用,来看看此章到底是何意。
其实本章里最为关键的是一个“养”字,而不是什么女、子、及小人之类。无论对他们如何鉴定,他们就是他们,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谁,都有一些毛病,都需进行修养。刚才我们说了,即便这些人不好,也不可能把他们摒弃于教化之外。所以,孔子在这里肯定不是痛骂、鄙视,而是直言指出其特性或不足,以醒世人,并告知教化他们的方法。
我们这样理解“养”字,就是守护且修养君子之仁德,而不是什么包养、共外、伺候、对付及什么女儿与小人混在一起。于是此句这样解读为:“哎,女子和小人(普通人)是最难进行仁德修养的。用简单的办法让他们亲近仁德(或仁德之君),他们会轻视无礼;不让他们亲近仁德之理,他们又会产生抱怨。言外之意是,这两种人最难长时间守护住内心的那颗本性,整天教他们有关仁德的道理,他们会轻视,不教又会产生埋怨。那么办呢?既然远近都不能,那就取中,走中道嘛。这体现了孔子对这两种人性的了解与采取的最佳方法,表达了孔子对他们的特别关爱和忧怨的复杂情感,根本不是什么指责、鄙视、咒骂。
为什么女性和小人难护养、难成就君子仁德之道呢?一者那时的女性一般不参与社会活动,只做家庭妇女,对此道理接触非常少,特别是安心之类的深奥妙法,基本是一生都无法接触到的。二者女性一般心性较浮,不坚定,易走神,受情绪控制多,想稳稳地安放其心真的不易。三者小人(下士)的品性也较差,见利忘义本性严重,心性难正,很难把心性安放到正位上。若强行去安,也往往徒劳无功。但是,是君子就必须得去教化他们,毕竟这些人数众多,不可放弃。特别是对女性的女德教育,关乎整个家族、后代及社会。这是圣人之心,也是孔子之意。采取通常的远近之法都不行,那就取中,适度而为,不远也不近怎么样?这应该是孔子的言外之意。圣人是不可能二元对立的,毕竟孔子是得道者,定然有高超的智慧而不会把这两类人放弃。
《瞿昙弥经》中讲述了当年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女众非常向往佛道,三次请求出家,佛陀三次制止的故事。佛陀认为女子出家修行,会令正法缩短五百年。后因阿难代为请求,佛陀才同意女子出家(此事,成为佛陀早日圆寂的一大原因,后来迦叶曾严厉地指责过阿难),并要求女子须遵守“八敬法”(比丘尼众尊重比丘的八件要事),不得行“五事”:不能作如来、转轮王、作帝释、魔王、大梵天。这五事或五障,其实是针对女人心性的弱点而言的,是佛对女性的一种爱护,也是因人而异的最好告诫。孔子之心与之相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女性有了比男性更为优越的条件,修道也更为容易了,只要用心下苦修炼,成就佛道的可能并不会比男性差。君不见,当下进庙宇、出家、喜欢占卜、学国学的女性往往比男性多。同理,小人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只看高人如何教化,其心如何安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