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要解》节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019-09-28 22:31:48)
标签:

论语要解

文化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通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寡言少语,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要解】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一章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我们认为此解又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出现了大的偏差。

孝悌第二章里已说过,我们说说“谨与信”。“谨”就是谨慎认真之意,即说话做事不能太随意了,不能流于形式,要守信、落实。“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仁的具体体现就是爱,此爱有两大特征,一是泛,一是众,即佛所说的没有分别心,没有彼此的差别,没有你我的亲疏,平等对待每一位世人,无论是亲人还是敌。特别是要把敌人转化成自己的朋友,这才是对我们是否有爱心最真实的考验,是佛道儒天下大爱要求。所谓的亲仁,并不只是亲近,还要成为仁者。

至为关键的是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是余力?不是剩余的力量,而是过强的心志、心力或远大的理想追求就是说,在学习并懂得而且能做到孝悌和仁爱天下的基础上,你若还有更远大的心志,那就去学习“文”。

什么是“文”?历代文本大都把它翻译为文献、史料等。这不又转回来了吗?上面刚刚说过,孔子的教育至为重要的是道德品德的培养,再次才是知识与技术。现在做到了仁爱大众,品德没问题了,还有力量,再去学习历史文献,怎么越走层次越低了呢?难道文献知识比道德品格还高超?逻辑明显不通。

如果说“文”是指文化、文明、知识、道理、文献等,那么,前面所学的孝悌是不是做人的道理?谨信在古代文献里有没有体现?亲仁德与众生,是不是文明修养?孔子为什么要重复地表述呢?经过多年研究,笔者终于发现解答这一矛盾的根本了。原来,我们一直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我们认为“文”的本义是指天地宇宙之规则,即天地之道的本质。“文”上面那一点代表道,下面那一横是道生出的一,下面那个叉是一阴一阳,它们在不断地交织变化。大致来说就是,宇宙最初是道,道为万物之母,道生出一,一是道的第一个生命,一再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代表了宇宙万物诞生之初态。换句话说,这个万物之祖,它具有和道一样的众多特性如:光明、纯真、至朴、久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尽的能量、无穷的信息、无限的空间与时间,蕴育化合万物,生成万物,支配万物……却又常常以虚空的状态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可它确实有。

因为它至高无上,具有无限大的能量,所以才可以化万物,叫文化;它是光明纯净的,故而叫文明;它是有规则的,所以叫文章;它是有远古历史的,于是叫文史;它可以通过一定的符号来表现,叫文字;也可以借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述,叫语文;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去了知它,叫课文; 它是有无限光泽的,叫文采文的本质特别美好儒雅,我们叫它“文质彬彬”;探求天地之道的人,我们取名为“文人雅士”;按照文的本质,我们创造出了有关的汉字,便有了“文从字顺”等无数的词……一句话,文者,道也。所以,本章说我们必须先学会做人,有了大爱后去探求更大的宇宙之本质。这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与孔子思想学说。

清朝秀才李毓秀把它从论语中抽出来,撰写出一部名扬天下的《弟子规》,而且把此句放到了总叙的首位,成为天下孩童必读之经典,并非我们想象仅是一般蒙学。学此“文”,才是孔子大力倡办教育的终极目标岂是一般的文献所能涵盖?

如此一来,这章的翻译便成为这样:孔子说:“求学的人(或年幼求学),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重兄长言论要谨慎,行为要诚信处事要爱每一位众生,不断亲近完善自己的仁德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更多、更远大的心性之力,就再去学习天地大道之理。

全章共分两个层面,一是普通人应该做到的,另一就是特别向上的人需要去做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世人也根据此而分为凡生与圣人。圣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在此也体现得非常明确,不强求,有层次,有最高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