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2018-12-02 18:13:36)
标签:

道德经讲述

赵明生

文化

分类: 随笔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理”说“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解释。

由此,我们可以知晓,道有两种特性,一个是恍,一个是而恍惚又是一瞬间、一刹那的一种虚幻不实的感觉,但在这一微妙的感觉中,真实的“象”和“物”便出现了。

“象”者,朦胧之也;“物”者,真实之存在也。然后,依据此“象”和“物”,再进入深层的定境,物之“精”便真实出现,此“精”即物之纯粹精华。再深入观下去,“精”中又会现出“信”。“信”者,神也,比“精”更纯粹之灵物。它就是我们的本性,神奇无比,通达天地。

老子此说,其实是进入深层次禅定境界中观察到的天地宇宙最初的精微之景象,太极之象,也是万物诞生时的大致过程。短短几句话,便把万物的诞生过程与相互间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真是绝妙!

后来道家将之应用到具体修炼时,总结出一句千古不变的法则:炼精还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还空炼空合道

道者,不生不灭,无名无相之物,此物无比巨大而神奇,我们难以把握。既然无名无相之“道”又非“常道”,世人难寻难解,那就暂借一名,从“理”来说,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悟道的法门。

理者,何也?为何我们常把“道理”两字放在一起,挂在嘴头,不离不弃?后世代代都把“懂道理”当作一个人终生学习的至高目标?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欲解“理”,先从其字入手剖析。

“理”者,由左“王”,右“里”两字组合而成。“王”者,天地人三才相通之意,即通达天地人三界之神奇生命也。如此之生命便不是凡生,他可以自由出入宇宙各个,具有非凡的神通,超凡卓越的能力,当然也就明白宇宙十方的具体情景及事物的种种缘由,故而命名为“王”。

“王”者,最初之意并非权高位重之人,而是明白天地之道之高级智慧的生命。那么,看看我们周围,何者是“王”?动物界里的老虎。一出生上天便在它的额头上给予了一个清晰的标记,于是,老虎自然就成了动物界的百兽之王,一声长啸,威震山谷,气势凶猛。

老虎虽猛,其实并不随便吃人,要吃也只吃那些无良知之生命。特别是更有灵性之白虎,本是稀有吉祥之物,自古以来,便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守护灵神,也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财神爷赵公明和张天师的坐骑便是老虎。且老虎还给孔子当过护法。传说,孔子母亲颜在因梦见满身龙麟的麒麟怀孕。孔子出生后因长相难看,被母亲丢到一洞口。一只雌虎把他衔入洞中哺养,又有雄鹰前来为他打扇遮雨,故孔子有龙生、虎养、鹰打扇之故事流传于世。

通达三界、灵性特足的老虎会经常主动接近修炼高人,或为修炼求道之人当护法。如代法安和尚为祸害百姓的老虎说法受戒后,老虎便不再为难。南梁高僧法聪,常有两只老虎守护着自己的禅室。还有老虎为救自己的幼崽,主动上门去寻求名医张仲景,且有“龙盘桔井,虎守杏林”之故事流传。虚云老和尚在山洞里静坐,一只老虎也在一旁入定不动,与之同修且为之护法。

百兽中为王者不是大象、猛狮、猿猴等,自有它必然的道理。这一点,老虎也许不知道,我们更不知道,但上天知道。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人,是动物之灵长,能管理束缚住老虎,那灵性自然比老虎要足,可额头上为何没有那个“王”字呢?其实,人在外的标志也有,那就是我们的相貌、名字。对一个单位而言,就是我们常见的徽志、又名徽标;对一个国家而言,就它的国旗。人的额头上也有一个“王”字,只不过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其位置就在我们的额头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通过静坐内观自己的本来,看有无“王”显现。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这便又回到上面我们刚刚讲到的老子对道的解释。

如果你真正进入了较深的禅定之界,额头部位自然会有一个明亮的光点、光斑或光团出现。若如如不动地继续深入进去,其中便有象、有图、有字及更多的景象出现。这时,你或许还可以知晓自己的前世与转生情形。

我们好多人前世都当过动物。现在的好多人,也都由动物转化而来,故而还带有上世(或某世)那些动物的特性。如有的人举止似猴,有的人贪吃似猪,有的人忠诚狗,有的则清高自信,不爱吃喝,远避凡尘,淡泊名利,这类人便是天人降世。这就是佛家所言的六道轮回。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那么,道家对此又是如何阐述的呢?

 我们还是继续回到“理”这个字进行解读。

“理”的左边是“王”,代表通达天地人三界之状。右边是“里”,“里”又由“日”和“土”两字组合而成。“日”者,即方三界之宇宙,也是天地万物。“日”里面那个“一”又代表着道“一”是道生出来的第一个事物,即事物的原始之态。此事物无始无终,无大无小,无内无外,无处不有。一中有万,它是万物之初态,再进一步变化,就生出“二”来。“二”者,阴阳也。阴阳一交合,便有“三”诞生。“三”是万物的基数,即最基本的要素与组成,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三”再变化,便诞生出无数的万物,众多的万物各自按照同类、同性之原则相互变化聚合,就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类别。此五行之物便构成了五彩的世界,相互生克制化,按平衡的法则无始无终地运行着。人界、地界、天界莫不如此。这三也是相通的、合一的、相互关联着的。故而有天人合一之理论盛行于世。

这是道家眼里的宇宙万物观和佛理“两者同出,异名同”是也。

此观点与哲理,也自然包含在这个“理”字中。“理”字下面的“土”,中间那一横代表人界,下面那一横代表地界。由地界上升,通过人界,最后直达天界,这也是三才合一的道理,也是道家修炼的必然过程。

和左边的那个“王”字的理一样,只因左为大,为先天,故“王”字写在左边。而“里”是人依据先天之理修炼的过程及最终目标,为小,所以,将它放到右边。左右两偏旁组合为一个完整的“理”字,表明先天和后天是同样的道理,它们也是阴阳合一的,难以分开,又相互影响的。

那么,先天之“道理”和后天之“人理”,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呢?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再看“理”字的笔法。

左边“王”字的最下一笔,我们写的时候是往右上方提的,而提的方面正好是“里”字上面的那个“日”,即我们刚说过的宇宙太初,也就是我们头颅的那个部位。但是,这一笔并没有和“里”字相连,中间有一段空隙。这段空隙意义非凡,正是它阻隔了人与先天的相合,因为我们这些生命都带有后天巨大的业障,而变得粗笨低俗,贪婪自私,中断了和天地的往来,不知道先天之道性,渐渐地远离天地本来,难以和先天之道相合。

怎么办?只有不断地修炼。而修炼又必须寻找到与先天相通的管道,然后才可与之相合。如何寻找?不能靠外在力量,不能从外部入手,只有进入深层次的静态、禅定之状方有可能。而其中相连接的点便是玄关,玄关是虚空的,所以,那一笔在上提后也是空白的、虚幻的、不实的。

玄关,是人和天地相连接的通道,是天人合一的必经之途,必进之门,必过之关,也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玄而又玄”的神秘之地,更是千古以来修道者苦苦寻求之处。找不到这个“众妙之门”,人就难以和天地相合,我们也就难以进入无比广大深远的天地之界玄关有时也可说是玄牝,在人体的下部,却又经常周游四方,居无定所。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神秘之地,在“道”字里也同样有暗示,就是“自”偏旁里的那一小撇。在“德”字里是那个“一”。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表现在汉字里,却那么得微小,难怪常被我们忽略。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表现在汉字里,却那么得微小,难怪常被我们忽略。

  一个字包含有如此之奥妙,不得不佩服祖先创造汉字时无比的智慧。汉字,是解读宇宙万物奥秘及其关联的一组复杂而有机的密码,它是画、是字、更是含义无比的神秘符号,天地间也只有中华民族能够创造出来,对其的解读与领悟,也只有由它的后代子孙来进行。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再来看“里”字下面的“土”的含义。

最下面那一横代表着地界,即做人最基本的底线,即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等,如若突破了这一线,就不再是人了,或者说,没有了做人的资格,就会堕入动物一界,成为某一动物。当然,好多灵性足的动物也懂得“道理”,如麟凤龟龙,《礼记》里就称之为“四灵”百姓视为祥瑞之物。儒学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然后再向更高一层修炼。修道必须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否则,便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具体的修道之途,就是从最下面的动物这一界往上走,穿越人界,不要停留,继续上升,直达天地之界,最后找到那个“一”,回归于太极之初,道便自然而得而成。这个“理”才是真正的大道之理,万物之理。

道诞生了理,理是万物依道运行的规则,汉字“理”也包含着道义,读汉书,写汉字也都是在修道、悟道。所以,有一句话便千古流行下来:“做人必须懂道理”。

昨天的《道德经》讲座,两个多小时,只讲了一个“理”字。此“理”不明,难悟大道。

 

2018.12.2

 

《道德经》讲座——由“理”说“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