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薇”何为

(2018-12-01 20:30:36)
标签:

赵明生

文化

诗经采薇

分类: 随笔

“采薇”何为
         采薇”何为

 

雅者,本为“王畿”之乐。时周人称为“夏”,“雅”与“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之意。故而《诗经》中的雅者,为古时华夏王畿之正乐也,也就是中原地区首都最典范的音乐。至于《大雅》《小雅》,众说不同,估计是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有区别。与“国风”不同的是,此类歌章由专业的文人创作,所以,主题、境界与艺术表现方法与流行于民间的诗歌不同。

《小雅》里的诗篇,大多针对的是国家之事而咏,有“美”也有“刺”,且刺多于美,所以这些文人之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表达对某些事情的忧怨的,它不属于下层百姓。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明白。

《诗经·小雅·采薇》一,借三千年前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回忆了往昔出征之时的情景及长年戍边之频繁战事,采用赋比兴、联想等手法,叙事、抒怀、描写、议论相互交织,重章叠韵,反复咏诵,穿越时空,流畅自然,情景相融,真诚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的所思所感,成为305篇目中的皎皎者。特别是结尾几句,更是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达到了前无古人,今无来者之高度。“此偏有雅人深致”,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

那么,雅人深致”为何意?它与“采薇一诗的主旨又有何关联?我们且来探究一番的诗言真义。

 有关此诗的背景,因为时代较为遥远而复杂,故先暂作细考。可以确定的是,西周初年,国家并不安定,特别是北方常有强大的猃狁之扰,周王朝不得不出兵抵抗,故而有将士累年戍边之苦。正所谓以天子之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从现在角度看,此举应该是正义的,也是每一位国民应尽之责,既无可逃避,也不能有什么怨言。

那么,诗中之戍兵又为何会生出结尾所言之无尽忧怨与感伤呢?且是凯旋,荣光万分,自信满满的呀?

“采薇”何为

     读了多年的《采薇》,有几处疑问一直在心中缠绕不去。

一,诗歌为何要以采薇开头?难道仅仅是常见的比兴艺术手法的应用?或是交待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二,既然此歌为文人所写,诗开头所选用的薇草和中间的棠棣之花,与结尾时的杨柳、冰雪,几者间有何内在的关联、特别的含义?在格调和色彩的对比上为何又截然的分明?三,诗中为什么要多次描写自己军队的强壮雄威?真的是想强调突出我军高昂的斗志,非凡的战斗力和强大的国力吗?四,诗中为什么把将军的高大威严和士兵的可怜弱小进行对照?五,既然正义的吾军象弭鱼服”,装备精良,又“四牡业业”,步调一致,且又是“一日三捷”,胜利不断。那么,凯旋的战士为什么还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仅仅是因为戍边时间太长?全文基调到底是悲是喜?

《诗》毛序曰:《采薇》遣戍役也。”还有人谓之将士之诗——不赞同。

《采薇》叙述了戍边之士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我在辨析。

《采薇》一诗既突出了国家责任,也肯定了个人情怀,表现出对入侵者的不满,抒发了强烈的战斗精神。——我在深思。

如果说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一诗,揭露了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我基本认同。但是后者的艺术与思想水平明显低于前者,故而,我把前者另当精类”来分析。

反对战争,珍爱生命。各守其地,安分其乐。不以强欺弱,不以高大自居,不以胜利为荣。物有盛衰,人有悲喜,天地相应,万物齐一。生死同体,守中为一,崇尚平和,以人为本。这是本人对《采薇》主旨思考的结果,或者说,此诗借书写战争一事,透露出了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采薇”何为

 下面依序一一解答。

一, “薇”是一种很普通的可食植物,但此物象的选用却别有他意。有一个故事人人皆知,就是高洁之士伯夷和叔齐反对周武王伐商,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曾在《论语》里专门说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就是说伯夷、叔齐两人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曰:“求而得,又何怨。”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又为什么会有怨恨呢?本诗也沿用了此寓意,以此来开,并把它当成文脉而贯穿全文,除了起兴及交待事件特定的时季、背景和岁月的推移之外,更有特定的寓意:春秋无义战,战争中谁胜谁负都无关紧要,求仁德是最关重要的。可以大胆推测,本诗所谓的采薇就是在求仁德,而且此主旨贯穿全诗,整个事件也都始终围绕它而展开。

诗的前三节属于一层意思,首先分别叙述了薇草由弱小到成苗再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亦谓可贵可爱的仁德不断成熟的过程。而现实又如何呢?因猃狁不懂仁德,擅自入侵中原。而中原之主也不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之教化功用,而是以战对战,以暴治暴,于是无休止的战争便爆发了。无数的将士就只好背井离乡,常年戍边,到处征战,心中之苦可想而知。诗的作者和主人公是强烈反对战争的,无论是谁挑起的,谁应对的,都是祸国殃民的。当然,首先挑起战争的猃狁该负首责,所以,文中两次出现“猃狁之故”便是此意,同时“王事靡盬”也紧随其后。此处是典型的春秋曲笔,只因为贤者讳,不可直言而已。

“采薇”何为

二,再看诗中出现的第二个物象:棠棣。据考证,棠棣花的花萼和花胚是相互依靠紧紧联系的,后人便以此来比喻血浓于水的兄弟或亲人间的关系。此意自古便有,《诗经·小雅》里就有《常棣》一诗:“棠棣之花,胚依依;手足之情,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毛《传》曰:“常棣,周公燕兄弟也。”燕通宴。这首诗的影响甚大,后世便常以花萼、棠棣等词喻兄弟之情。

但是,遗憾的是诗中作战的双方并没有成为亲密的兄弟,而是视对方为仇寇,倾心全部国力,从将军到战士,无不拼死相抵,一月三”,进行着无体无止的战斗。此章结尾,再次强调了战争的元凶:“猃狁孔棘”,对毫无仁德、不以兄弟相处的北方猃狁给予了强烈的指责。当然,同时也对应战者的英勇给予了真实的描写,但并非高度的赞扬,而是貌褒实贬,从另一方面提出了委婉的批评“王事靡盬”。对方不仁,我们不能不义呀?不然,天下不成了战火一片了吗?春秋无义战,孔子对战争是非常厌恶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同意进行战争的,而且是该止则止,不可放纵杀戮之贪欲。

当然,正义之战不在其中,但谁又能断定周王朝没有主动出击,强行攻打对方呢?那么,诗中所写战争到底属不属于正义之战?诗作者会不会故意从片面的民族主义角度出发,去一味地指责对方,表面上把责任全部归罪于猃狁,而实际上却在讥刺周天子呢?再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便再怎么正义的战争,其结果也必将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反对穷兵黩武,提倡兄弟间要平和相处。正如老子所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擅用战争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定会出现“戎马生于郊”的情况。

诗中选用的最后两个物象是依依杨柳和霏霏冰雪。这是一组对举,即一方面是青青依依美好之杨柳,另一面则是凄凄惨惨之冰雪,温暖如春和残酷严冬。一温暖如春,令人无限向往,一严酷似冰,令人体寒心冷。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道德的象征,代表着天地人间不同的生命表现,也由是而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果。这是本至为关键的寓意所在,诗章至此,也达到了全诗情感的最高潮,成为最感动人心的地方。

是的,常言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或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目睹眼前战后之冰冷之,回想往日战前那绿绿杨柳,无数将士横死沙场,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遍野,哪有什么胜利的喜悦产生?故而便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无限悲叹。这是世人平常的理解。如果我们继续沿此思考,再往深处探究,思想便会发生大的转折。

为何“莫知我哀”?因为受情感支配的世人一般都以成败论英雄,以胜负生悲喜,而很少从平和共荣,天下大同,仁义相处,中道取胜,双方共赢的角度去看待战争,处理双方的关系,故而诗人通过主人公的口吻道出了历史这一无尽的循环和悲哀。难道不是吗?我们今天不还是以此观点来评判战争吗?不论我们付出多少代价,只要最后胜利了,就应该大庆特,从国君到臣子及百姓就应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将军封官晋爵,英雄荣归故乡。殊不知,好多时候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胜利所带来的成果有时远远小于它的成本,特别如仁德的彻底丧失,社会正义的消失,良知公正的缺位,人性的泯灭……

“采薇”何为

三,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就不怕损失,不顾忌死亡,喜欢发动战争?因为战争损失的财物往往不用他们来负担,死亡的也常常不是他们及他们的亲人。特别是当国力强大,下面的群民情奋激昂,欲欲而战,秉权者自我感觉又非常良好的时候,扩张领土的野心便难以遏止,面对眼前无限的珍宝美女,贪占之顿生。而且他们还很是自信,一旦发动战争,胜利一定属于自己,这就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对此,老子讲得非常明白:“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诗中战争的双方正是犯了上述错误,于是,战争的到来便无法避免了。这就是诗中为何要多次描写自己军队的强壮雄威,强调突出我军非凡的战斗力,号令一统,无畏赴死情形的原因。反话正说,明褒暗贬,其目的就是想表明,战争之所以不能停止,就在于双方的首领都非常自信自傲,认为自己一定能赢得战争。可惜的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血光刀剑丛中,无数战士苦累奔波,血洒疆场,多少家庭妻离子散,社会动荡不安。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杀人。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于天下矣。”这是老子对战争的智慧总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孟子对待战争的态度。那么,精通战略,熟悉战术,还把好多弟子教导成优秀将领的孔子呢?他认为对待入侵之敌,最好的办法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他主张要用“庶、富、教”的“善人”之道形成一种强大的文明力量,去融合、同化那些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这才是圣贤们治国平天下最好的策略,而不是面对面,硬碰硬,以牙还牙的刀剑。

所以,我们认为诗中有关军队雄壮之描写,也是别有用意的,是反其意而用之,不是在真正赞叹军威,夸耀高昂的士气。这样,才和后面主人公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形成最无间的有机呼应,情感和文脉才得以统一。否则,一方面是强烈的战斗意识,另一方面是深沉的怀乡情结;一方面是久久的恋家思亲,一方面是时时地为国赴难;一方面是采薇充饥,生活艰辛,一方面是装备精良,国力强大;一方面是回忆青春,欣喜往昔,一方面是风雪而归,独自哀叹。矛盾重重,天壤有别,混杂不清。若说这是艺术真的表现,我也无话可说,但总感觉一首由文人专门创作的优秀诗歌,不可能出现如此混乱不一的情形。作为诗歌主旨表达最主要的结尾处,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另有更大的寓意。

“采薇”何为
   四,再看诗中为何要把将军的高大威严和士兵的可怜弱小进行对照。世界上的好多事,自古以来大抵如是,越是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威风凛凛者,越是喜欢进行无情的斗争,或主动挑战对方,或不愿甘拜下风,屈尊讲和。而冲锋在前的士兵则不然,每逢进军的鼓角响起,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躲避死亡。因为将帅们可以安稳地坐在高大坚固的战车上,摇旗指挥,而拼命冲锋在前的士兵们则必需要寻找一个可靠的地方遮挡隐蔽。诗中仅用“依”(凭靠)和“腓”(遮挡)两个不同的字,便非常形象而精准地把将军与战士的不同情形和欲求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经》之所以成为《诗经》的精妙之处,也是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此处所谓的“君子”也非正面赞颂,而是肯定中有否定;“小人”则是故作悲情,渺小中现同情。两者对比,突出主题,自然又含蓄,妙用无穷。

五,再看最后结尾部分,也是诗歌的高潮所在。按理讲,战士长年在外戍边,历尽种种生死艰难之状,今日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而荣归故里,虽然眼前风雨迷漫,冰雪严寒,当年曾经熟悉的场景不再重现,家乡亲人的情况难以揣测,自己也发苍颜,乡人少有识得,心中升起无限悲怆,但这些都是生者从战场上归来最基本普遍的一种感受呀?类似此情、此人、此事,在战争频频的年代比比皆是,凡人都可以产生且理解,怎么能无人同情悲叹?怎么“莫知我哀”之千古哀情产生呢?若认为这只是在加重情感的抒发,哀乐相交,强化艺术表达效果,好似也有道理。但是,如此一来,本的主题便发生了偏差,诗歌前后的内容、情感及基调也出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

如果按上述分析,诗文至此,最后一个疑问也便水到渠成,得到了合理的解答。为何没人理解“我”心中的无限悲伤呢?因为此伤悲并非一般戍边战士归还故乡的复杂之情,而是作者借主人公的口吻,表明一个道理:世人真的很难明白可以真正平定天下的至高仁德之道。天下无道兴始,以非为是,以战易乱难难不断,故而唯有斯人独憔悴!

所以,可以推断,用传统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得出的主题需重新调整。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一文中对《采薇》一诗的结尾有过这样的评论: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何哀之有耶”“别有深意”可谓是一语中的,击中肯綮。

 

“采薇”何为

 

有人研究得出,《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一共有22首,占全部《诗经》总量的十分之一,认为其主旨基本都是厌战而不反战,在抒发愁绪的同时,也充斥着对外入侵者的仇恨,如《出车》《六月》等更将矛头指向“猃狁之故”。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诗经》最根本的目的是反对战争,推行仁义,消除仇恨,崇尚平和,即便是正义的战争也需适可而止,不可轻易发动。而且在表达上更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而不,惩恶而劝善”,再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和《春秋》相比,有更多的常有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之曲笔。所以,发微探幽,精细求真,别样思维便成为我们读古代经典的必须鉴别。

《诗经》堪称诗无达诂”的典范,它把意旨隐晦的风格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许多研究《诗经》的专家就认为“《诗经》如此著名,正如《易经》与《尚书》,几千年以来还未得到透彻的解读”。《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意旨隐晦,表面看似有关战争的内容,细细看来又没有具体的战争场景的描写及相关事件的叙述,如最著名的《无衣》《葛生》《素冠》等。虽然有专家说《诗经》是西周社会的一面镜子,但是镜子里所反射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最真实的,而且有时还千差万别。如果一味地把《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理解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实地记载了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等,那真的就不是《诗经》,而是《春秋》和《史记》了。

温婉如玉、精纯如金、一语多义的《诗经》,内容非常丰富,为我们展示了太多美好而温馨的内容,如纯真的爱情、丰富的民俗、合的婚嫁、君王过人的功业、贤臣美好的品德等,如果一味地用我们今天简单的所思所感来读来断,认为残酷的战争,抵御外侮,歌颂英勇杀敌是《诗经》的主流,这些美好和雅致的事物,都将在它们面前灰飞烟灭,不攻自破,儒家的仁义之道、中和之理、典雅之礼又何以在天下大力推行?难道这就是圣人精心编订《诗经》,让无数弟子反复学习,教化世人,并流传后世的目的所在?

“采薇”何为

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最能解释生命价值和社会道德的一种文学体裁,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权力的描写,对于死亡的反省,对待敌人的态度,其实也就是在探究生活的本来意义,寻找生命最根本的价值,思考道德的本质和社会如何发展。这应该才是圣人大量入选战争诗歌,并且从不同角度描写、讲述有关战争内容的真实意图,也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结合的艺术典范。

追崇内圣外王的儒家,一直认为频繁地发生战争是天下无仁德的表现,故而提倡德礼战争观,推崇礼乐征伐,讲究运用伐交以退敌人。故而,钦佩“躬耕而有天下”的禹和稷,瞧不起以武力取胜的羿的弟子南宫适,受到了孔子的称赞,说他是“尚德”的君子。对荒怠政事的卫灵公不重视“礼”,反而想兴军来征伐别国,孔子则特别的反感。如此,一心以仁义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历来对军事不感兴趣,不想言谈战争,更不愿把具体的战备战术讲给君王,对战争素来秉持慎、勇、教原则的孔子,会对摧毁仁义礼智的作品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把如此之多的战争诗歌,选入这部光辉灿烂的诗集中吗?

一场战争无论胜负,也不论它是出于什么动机与目的,最后结果如何,注定是要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的,所谓死生亦大矣。一代天人之师孔子之所以能开创儒家仁义学说,并且孜孜不倦推行其理,让众多的弟子们努力学习,反复咀嚼,用心领悟,是站在天地人道的角度来看待评价战争和历史的,不可能只是让人们知道这些过往的故事,记住君王的功绩,清楚百姓的悲苦,定然还有更深的道理和含义在。

《诗经》作为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恢弘巨著,决定了它不仅要写生者如何,更要去祭奠凭吊那些战争的死难者,从死难者身上,通过无情的战争吸取有关的经验,从国君到大臣,再到每一位平民,都应该反思一些更深刻的道理。由此出发,我们有理由对一些意旨隐晦的诗篇,做出与编订者的主体思想相近立意方面的假设,更多地偏向于“刺”,而非“美”。

 

2018.11.30

“采薇”何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