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明生
赵明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74
  • 关注人气:7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66场

(2016-11-06 08:21:47)
标签:

道德经讲座太原

文化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66场

           书香太原系列活动——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系列讲座第66场总结分享

20161029日下午3时,这些天媒体都在报道“雾霾,空气污染严重,气温陡然下降,尽量减少外出”。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冒着严寒,相约汇集到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聆听学习赵明生老师带来的《道德经》的第二十讲,来扫除我们心中的雾霾。

关掉手机,摘下眼镜,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两手心向上放到膝盖处,两脚分开,自然放松,与地面成90度,含胸拔背,两眼微微轻闭,面带微笑,舌尖轻轻顶住上腭,向后滑动,停下,下颚微收,面容一微笑,心门就打开,阳光便进来,暖融融的,你会喜悦无限,置于吉祥、祥和、美妙的境界中,喜悦自来。什么也不想,全身从里到外,从头顶到脚底,放松……空……虚……恍兮……惚兮……短短的三五分钟,口腔的唾液一下子便分泌得满满的,这些都是金浆玉液,慢慢地咽下去,是自身携带的养生健身的大补品,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好,就这样由静而止,由止而定,由定而得……十分钟的静心后,再搓一搓双手,搓一搓面部,内脏的所有神经全部柔和,从里到外全身的血脉就通畅了。

静心之后,赵老师开始了讲述。这次赵老师先讲《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这章与静心连接非常密切,所以赵老师有这样的安排。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一章真的是太玄妙了!非常简单而实用,道理讲的好似不太多,但是它特别重要。好多外国人都说我们中国人不讲道理,不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讲述一个问题。这是事实,但他们不知道,我们中国人大讲特讲道德。天下所有的、最大的道理不都在道和德中吗?如果这是一种非常高妙、微妙的思维与智慧,也是一种特别的状态,是心灵的状态,有别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和实证。宇宙万物中有一种现象,当某一事物到一定程度时,现有的科学知识达不到,聪明的古人便把科学这架梯子放弃,采用心的云梯,从心灵上去直接感应,感知,领悟。这一章讲的就是这种情形,非常的高深玄妙。是一般科学根本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

我们来齐声诵这一章,感受着这其中的无限韵味。

刚才朗读时,大家注意到了没?屏幕动了两次,如果你的心和眼集中到屏幕上时,那个感觉非常明显。如果心念不集中,可能没有看到。现在我们做个实验:伸出手指或是拿出任何一件小物件,如笔,只关注上面的一个小点,有意无意,但不要太执着了,也不能心念散了,更不能看成对眼。这样:先轻轻闭眼,面带微笑,把心收住,只管事物本身,然后自然地挣开眼,去看刚才的那个点,感觉困了,再轻轻闭眼,休息一下。然后把手中的那个物放下,换成自己的一个指头,只关注指头尖那个部位。看,有意无意中看,集中心念看,如果感觉眼花了,就放松一下。盯住指尖不动,有意无意是真意,借相想空,空中生有。看有啥感觉出现。大约5分钟的时间过后,结束了这一简单的体验。

然后,学员们进行了交流。“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每个人的感觉不同,但赵老师还是鼓励大家相互分享一下刚才的真实感。每一位都带着喜悦的心情踊跃交流着刚才自己感受到的状态。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大部分学员都感受到有那个点的周围有亮光。赵老师便开始了讲述。

先看“恍”,赵老师从最基本的汉字的构成讲起,以此来解读文字本身所含的深意。恍的右边是一个光字,上面那一竖代表的是道,左右两点是天地。天地万物合于下面那一长横,即天地相合,然后再按照道的规则而运行。如何运行?还是向左和向右,下面那一撇是阴,一竖弯钩是阳,它们便是具体状态的抽象表现,它们两象蛇一样阴阳分离,再分别从两边行走,最后再回到一起,阴阳交会在一起。这就是光的本义。再加一心,便是恍。光就是我们自己,心在我们身体里,只是我们平常感觉不到而已。最典型的如男女的一见钟情,一男的看到一女子便会有相互的吸引。生活就是道,心所在,即道所在,天地相合,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天地人三者分开,又相合于一体。无极生两仪,中间是道所在,无限亮的光中有道,道生天地,道也在我们心上,道心本身就是人心(先天),心感应到了、捕捉到了,道心也便清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就体现在文字中了,薄薄的一本《道德经》就把那么复杂的事物悟到了、讲透了,如此一来,我们一通百通。

再看“惚”,上面一个勿,却去掉,不要,一者指去掉万物,二者指不要用后心的心意做功。有一门派叫无相拜佛,就是这一道理的使用。活在当下,也是这个意思,啥也不管,守住那个空,进入那个空中,道可能就出现了。中国的文字音形意结合得非常好,“恍”告诉我们道心在是什么,在哪里;“惚”告诉我们如何求得道,去掉万物,心上不要任何东西附加。一恍一惚间,事物的真相便会出现,关键是我们要进入那种恍惚的状态,而这就必须放下,忘掉,减除,空虚。

“惚”这个字中有两个心,竖心与横心的意义不同,竖心指先天之心,它如电似光,通彻天地;“横”的心的象心脏,去指后天之心,痛苦、烦恼都是因为后天心而引起。先天的都是美好的,先写竖心;后天之心是杂乱的,最后再写它。汉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有道理的。“恍惚”本是表示时间的词,很短暂的一瞬间,短的很难分开恍与惚,只有关注在那个特别的状态下,把后天之心滋生出来的东西去掉,有意无意之中,恍惚之中,片刻的感觉之中,才会得到那颗先天之心。我们古人不是不讲道理,讲的是大道理呀。从中发现的“象”,就是那个光,是透明的,刚才大家观察时,具体事物中间的那个就是象的粗浅表现,还属于事物的外在形状。“物”是实物,物比象更进一层,是实实在在的外相,往深处走,慢慢体会,就会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事物的本质)的感悟,三个层次清清楚楚。后面是一片幽深,再进一层看得幽邃,或会出现一个个光圈,扩大,缩小,成一个点,那个有似于我们常说的时空隧道,进去,深入,那就是窈兮,似蜗牛状,再进一层,便是冥兮……自己体会吧,再进去便不可言说了。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66场
    精与粗相对,精明、精粹、精华,一片光明,精的境界便是光子的天地,眼冒冒金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光子的运行状态,它再多么明亮也不刺眼,非常玄亮,无阴影。“真”是纯洁之意,太纯洁了,无你我和外物,只有光。信是真、精的进一步阐述,不要理解为“诚信”“信用”之意。自今至古,就是回溯一看,道从来没有失去。“甫”是“父”,代表事物的根本。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求道的具体感觉过程。我们刚才只探得了修道的三分之一。老子把道最精华的东西压缩到这一章了。长期静坐是慢慢入定的一种方法,可达到这种境界。因现代生活节奏快,好多人无暇长时间静坐。我们智慧的古人便发明了瞬时入定,就是我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平日里,你也可以拿一张白纸,中间画一个点,就用三五分钟关注那个点,入定后继续再往深处走。这是求道、悟道的捷径,也就是悟禅参禅。祖宗里有个“一指惮”的故事,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具体到便捷的方法更多,各有各的门道。茶道、剑道、花道、石道、香道等都是同理。我们活得累,就是没有用先天心,而把后天心放大放得太重的缘故。钱钟书曾说:中国人很聪明,成熟的早,流毒无穷的聪明。一眼就把事物的本质看透了,还有啥不清楚的呢?老子不玩术,而是讲大道。赵老师又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此处的“信”是仁心,即先天心,也就是道心,可以理解为主观与客观相合的那个状态。老师说,回去习练好这一方法,就可以穿越时空的。

这一章里,老子阐述了道的特征和求道的方法,同时还有它的伟大不凡之处,即道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即“惟道是从。”老子所说的道,既有虚空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道虽虚无缥缈,却可以聊聊约约地感觉到,这是因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因此,道无所不在。

老子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统领全篇。“孔”字的常意是大。在这里就是广大、非常、通达、博大的意思。“容”指的是包容,包有,这个字的上面是个宝盖头,象征一个房屋,下面是个谷字,也就是空虚的山坳。心胸包容天地,就连敌人坏人也能容得下,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大德性的人。另外这个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容貌。当我们的内心充满德性时,就会表现出神采奕奕的表情,而不是愤怒或不满的神色。所以,刚才让大家面带微笑,就是把心放大,放开。

大道是恍惚的,万物唯大道之命是从。大德与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样恍恍惚惚、幽暗深远。道是德的显现;“无道”就“无德”,“有道”就“有德”,合于道者有德,不合道者为无德。这些也就论证了老子所建构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完美。道体现在宇宙万物上,它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对于人类而言,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内在素质标准。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大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我们只有对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它们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领悟大德的真正内涵和意境,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解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66场


这一章是老子的思想独白,也是老子思想的另一处精华所在。老子以诗一般的语言对甘守无为,淡泊名利,不与众生一样追求机巧,回归天真淳朴的道理进行了深刻而形象的剖析。用最真切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所求所处,以此来告诫我们,世俗之心是多么得可怕呀。

唯唯诺诺与耀武扬威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有多远?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种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荒”的主语还可以是指道。指道是非常深远的,没有尽头。生活中的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不动心,不求欲。迷迷糊糊,混混沌沌,如同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对外界事物还没有什么反映,也便不会发出什么嘻笑声;疲倦闲散,随性自在,到处游逛,好像游子还没有归回到家中。众人都去追求各类物欲,没有一点满足,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要,去掉一切多余的。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都个个聪明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啥也不清楚;众人都那么得清明,对事物非常的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糊涂,淳厚宽宏。恍惚的道呀,像大海般波涛汹涌;运行的道呀,像飓风一样飘行没有终止。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天地之母,它就是道。把这一番话看下来,你定会明白老子所言的是什么了。就是如何修道,及成道后的具体表现。

我们来看成道后的表现是何特模样:举止谦卑,淡泊宁静,大智若愚,自得悠闲,随心率性,抛弃外物,胸怀若谷,守拙抱朴,大巧若笨。也许有人会说,照此下来,这不就是一个傻子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不前进,不向上,不会享受,不求名得利,没有本事,没有威严,愚昧笨拙,世人追求的,你不追求,世人认为不好,你却认为是好的,活成这样,还求什么道呀?回归原始社会,还有什么生活的意义呀?错了,老子所实行的是与世俗追求的不同,世人求名求利,求上进,求多得,求聪明,求计谋,求享受,求热闹,求群体所需,老子认为,它们恰恰不会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幸福。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非常可怕的,危险的,无大用处的,有时还会误导我们的心性,而让我们走向邪恶的歧途。因为世人不明大道之特性,所追求的也往往是事物的外表,一时的现象,一时的享受,不明白事物的本质,到时一定会让生命受到伤害的。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明白,人生的最张目的是什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简单说来,人生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我们累世以来所积的各类业障,最后回归天地,成到大同;活着的意义就是劳动与奉献,进而得德成善,成仁成圣。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把人后天之性放纵,即我们的吃喝玩乐之性,喜怒哀乐之情,名利权财福都不是我们的最终所需,它们仅是人生路途中的附属物,必须去掉,轻装上阵,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否则,我们就会越走越累,最后不得不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当物质生活的必需品达到一定程度时,简朴的生活能够让我们最得去时,我们就应该把目光转到再高一层的修道上去。老子从来没有让我们受冻挨饿,老子只是让我们实其腹,虚其心,故而整部《道德经》里老子强调的也仅是守朴归初,而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似颜回那样苦修,有意缩短寿命。

道家是非常看重生命的,他们强调生命的伟大与可贵,希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哪里会让我们饿着寒着呢?而人之后天之心又会无穷无尽地扩张膨胀,种种欲望一旦放纵,便很难再收回,破坏了原初那个美好纯洁的心灵,再想弥补,则是难上加难。所以,老子认为人如果追求现代文明,追求外化,追求感官之享受,势必会让我们的心灵迷失而做出种种意想不到的错误。正所谓顺者为人,逆则成仙。不求与众相同,但求真心早得,老子用自己所行所为,告诉我们的正是如何成为一真人、至人与圣人,这也是《道德经》的本义所在。

想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现在追求的生活目标与老子所言的很大部分上恰恰相反。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大部分思想理念正在背道而驰,忽德而求利。所以说,不是老子错,而是我们错。其理由有众多,在这里我们只看一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生活的苦痛程度和古人相比,哪个更大?哪个更难以解决?拥有了汽车、楼房、手机、电脑、飞船、导弹、现代医学手段的我们,其幸福指数能与古人相比吗?而相比的一个标准便是看我们创造出来的反映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否抵得上古人。如最为简单而又至为美好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的句子我们能写出来吗?我们现在最大的痛苦,除了金钱名利的缺少外,便是心理的不平衡,而前者又根于后者。这个心理,便证明我们的心灵出了大的问题,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也大都根于心灵,心灵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前行方向的错位。所以,二千多年前便明知人类这一毛病的老子,便特意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我们不可不知,不可不明呀!

世界上最为智慧的人,往往是不求世利,不与世俗相合的人;生活中最为幸福的人,又常常是自我满足的人。这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大智慧,大追求,一种远远超越红尘的高尚境界。名利没个完,金钱没个够,知足常乐,安道守贫,方是永久。否则,定然是一条不归之路。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又到了,讲座也恰好到此结束。众学员兴犹未尽,收获无限,幸福满满,带着一种无比的喜悦与老师告别,与同修告别。走出讲堂,外面的雾霾好似并不那么严重了,天也不似则才那么寒冷了。华灯已放,龙城的夜那么得美好而清爽。

 书香太原——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66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