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去与留

标签:
文化赵明生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分类: 随笔 |

是的,整个屋子里,大盆小盆栽种的鲜花到处都是,零七杂八的,要啥有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装饰的如宾馆一样的现代单元住房相比,更有人气和人味。
从小巷出来,遇到一位在院子一角磨剪刀的老年人,低头专注地磨着一把剪刀。朋友随口说道:“看,这手艺快失传了。”
我不假思索,突然冒出一句“该去的就应该去,能留下来的一定能留下来。”
朋友一听,大惑不解:“赵大师今天为何提出这样的观点?对这传统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留才对呀?”
我认真地说:“这不叫文化,这叫手艺。去的是术,留的应该是道。”
“没有术,何有道?”朋友反驳道。
“术有多种,道只有一个。把根留住,可以变化出无数的术,若只留术,那是舍本逐末。”
下午在图书馆讲《道德经》,当讲到“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时,又想起孔子也曾有同样的表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里,老子所谓的道,也便是孔子所言的一。两位圣贤对真理的看法是相同的。便又想起道与术的关系,由不得想多言几句。
想先从文化遗产谈起。
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好多古老的传统方式一一消失,现代化的生活模式蜂拥而现;但好多人在享受了种种现代化的便利与快捷之后,由不得还要回念过去一些生活方式与内容,这似乎成为现代整个人类共性的追求,于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便进行了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我国更是兴趣大增,各地各部门努力参与,至今已有37项入选。著名的有昆曲、古琴、京剧、篆刻、剪纸、珠算、书法、中医针灸、雕版印刷等。而当韩国把土坑也开始申遗时,国人再次感到震惊:难道这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保护的价值?如此一来,遍布全国各地、城市乡村、流行于各民族、各地区、各村落的类似的所谓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那真的是非物不文,数不胜数呀。没多久,有点文化根基,也非常热爱文化的国民便马上转变认识,把古时传下来的一些民间工艺、食物的做法、民间乡俗、生活方式纷纷纳入非遗行列而进行了保护,名曰:保护文化。
对此,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天地大道在人世的象征或曰代表,它必须包含天地之精神,体现自然之真理,展示万物之规律和法则,最后表达着人类对真理追求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崇高的精神活动、正确的思想情感及超凡卓越的智慧,否则便难成其为文化。我们不知道西方对文化这一的概念的本质是如何认识的,“非遗”之标准又如何,但必须明确的是,并非所有传统的所有生活方式与手工技艺都是文化,或说,文化产品必须有内含,有品位,有档次,有境界,有审美,有天地、万物和生命的精魂在,否则,再古老也难成为文化。如吃饭与穿衣,如果流于一般的裹腹与遮体,它便不是文化,而里面增加了生命的思想、审美、智慧和认识,而且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成为世上少有的珍品,方可称为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特别精美的便可称为文化精品,这自然应在我们保护继承的范围之内,否则便完全可以随自然社会的发展而丢弃,让它自生自灭,没必要花大的气力与财力去死死守护。
当下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文化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时尚品而 每事必曰文化,凡物都是文化,文化成灾,文化泛滥,这反而大大贬低了文化的真正价值,也混淆了文化的本来面目。诸如一地方特产的麻花、月饼,某一老人制作的绣花鞋底、花馍,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更如北方所用土坑、水瓮、腌制的咸菜,包括韩国的泡菜,日本的料理,我认为也非有多少价值的文化产品。因为它们的品味不够,文化容量还是欠佳。当然,你要说它们也与天地自然有关,有生产者的智慧,有一定的历史,还有巨大的实用价值等等,好似也对;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它们的精魂不足,给人的美感不够,且谁人也会。文化必须是高雅的,可以在社会的漫长发展中,任凭自身的价值而历经千难万险而不灭,身上所具有的熠熠文化光彩而不息。
生活中有文化,但文化不是生活;文化必须传承,但传承下来的不一定是文化;有文化内含的人事物须敬重,但须敬重的不一定必须保护。
再者,还是按照老子所言的顺其自然,无为无不为去做,让自然、社会与历史三者巨大的威力,无私公道之心去选择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是非文化,什么是假文化,这是最为可靠的,也是最为合理的。人为之力哪能与天地之力相比?人之心又咋知天地之心?世界上需要什么,人类应该有什么,什么应该消除,什么应该保留,什么与天道相合,什么和地道相应,什么是人道的必需,什么是三界的精品,什么能代表三道的本质,等等,智力如你我这般的凡夫真的是无法辨别取舍的。存在即合理,逝去也合理。合理有三,合人理,合地(物)理,合天地,至上的才能三理皆合。凡合三理者,必定是人类文明之精品,这些是需要我们清楚且需全力保护,而让它久久相传,不能有一丝的缺失。
天地借文化而告诉我们如何前行,不走弯道;自然借你我之心创造了无数价值非凡之文化,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万物本质的了知与敬佩,同时也让后世明白,大道便在其中,真理便在其中,这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
借文化发财的不是,借文化获取功名的不对,借文化而强行逆转历史与社会的更不会成功。文化的精魂便是自然的精魂,文化的本质就是天地的本质。而天地自然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德,就是老子所言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孔子竭力提倡的仁爱,就是《尚书》里所言的十六字言真言,论谈举止,行为处事,诚心正意,修齐治平之核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正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之中心,相信,也是整个人类无法超越之智慧本要。
守护住道这个文化之大根,便守护住了生活的精要和所有,也便守护住了未来社会的种种新式生活方式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发明。万般物变皆小术,唯有精魂是大道。
大道无情,会淘汰掉无数与它不相吻合的事物,所以,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强行,不人为,不违道,任凭自然的筛选,需去的就让它无声地流走,该留下的,就让它平静地留下来。看庭前花开花落,你我宠辱不惊;望天空云卷云舒,它们去留无意。
术没啦,道还在。这是多么合理适意的事情呀!
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