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太原——国学系列讲座第55场总结分享

(2016-07-24 22:25:29)
标签:

道德经

国学太原迎泽区赵明生

分类: 小札

 

书香太原——国学系列讲座第55场总结分享书香太原——国学系列讲座第55场总结分享
(图文无关,诗为莎埵所写)

 


书香太原系列活动——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系列讲座第55场总结分享

 

    201679日下午3:00时,迎泽区图书馆6楼道德讲堂由赵明生老师带来的《道德经》第11节专题讲座准时开讲。国学的课堂,心灵的净场,深深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不约而同汇集于此,领受经典的熏陶,进行一番生命的洗礼。

    闷热的空气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似乎带来了一丝丝的凉爽,转而阳光撒射时,却感觉一排排热浪裹挟着整个空间,令人感到烦燥炙热,而短短的静心瞬时便令人气和身爽,舒缓了疲惫,共同维护那份心灵的净境。

     静心过后,赵老师从上节“万物皆有光”,“道对万物所起的作用”开场,指出了道与万物的微妙关系,进而引出了本节第五章“多言数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们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用时精心所用,完后自然放弃,任凭它们自然生长,不加特别的强调;有道的人也是如此,无所谓仁爱与不仁爱,对待天下的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不去强加什么。天和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中间是空的,但前后左右一拉动,便会有无穷无尽的风产生,越鼓动,风量便愈多越大,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百姓的负担,会让国家败亡,与此那样,还不如保持原本就有的虚静。自然而然,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不强求,不人为地管理,这才是符合宇宙大道的。

     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又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它和前一章所言的圣人不执于一端,得道之空“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而续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本身存在,原本的所有,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也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好的与不好的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所以,我们也就没必要去人为地认识它们。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明之人——理想伟大的统治者,也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能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因为,任何人为的结果,都不可能达到天地那样的完美与和谐。天地是最为美好的,原始的便是最好的。普通的人,难以超越天地。

    “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自然没有仁爱,而是说它们没有片面的,狭隘的仁爱,而是一种普遍的仁爱,无私的仁爱。既然天地无所偏爱,那就表明它们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那些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也没有对某物有所偏爱,有所嫌弃,所谓的地震、洪水等现象,也只是人类感情的一种认识表现,而有所偏差。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所以,老子是反对人为的、过多的管理社会的。有人说,这是一种无政府观点;我们认为它是真正的天地观,公正无私之观念。远远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层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同样,真正的圣人也是无所偏爱的,他们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这是绝对正确的,即要求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对此,老子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对待老百姓也要像对待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鼓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若用风箱的原理来修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 永不枯竭。这儿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赵老师通过列举李叔同出家情景,释迦出家的故事,墨子的学说推广,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来解析儒、释、道、基督等的法门不同,渡人方式不同,最终目标却相同之理。用宇宙大道平衡、具体的比喻说明让我们如何认识自然和对待自然: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这一章节也是对“道冲”作的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赵老师将这一思想核心一一道来,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推断出,我们只有顺从自然规律,方可清除那七情六欲所带来的种种烦忧。同时告诉我们,不要做“两头受气的风箱里的老鼠”,而要用“静虚”来化解、对待一切,这样就与天地相合为一了。

讲座在感恩、充满爱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了,期待下期再会。

赵明生老师上课精彩语录:

1、  越有光、光越强烈的事物、地方,道心越强。道可解开、解决、解破复杂、深奥的事物。所谓“容光焕发”、金光闪闪的“夜明珠”表达的就是这个理,它与颜色无关。

2、道与万物联通,道心的本质是虚心;道的作用无穷无尽;深远的道可化万物。任何事物都敌不过时间。

3、“中”不是“中正”之道,也非“平庸之说” ,而是“中庸之道”,是虚空,是怀有一份恭敬之心、尊重之心,是自己的心与天地之心吻合的状态。有形的“术”是偏道,有时会把我们带入死胡同;无形的“中”是合道。

4、我们怎么守中?怎么放下偏执、自私、片面、分别心。怎么守住虚空?放下一切。放下并不是指不理会,而不是牵挂,不攀附,这是要我们须认真完成的一个生命重要的课题。

5、天地是道的代表,不会对谁讲仁爱,对待万物也不会厚此薄彼。上古人对待事物不会增加什么情感,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顺其自然。

6、道创造天地,天地孕育万物。天地绝对公正无私。“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心平爱就出来了,用爱来化解所有矛盾,修炼好自己,自己就是天地,就可得永恒。  

7、大道无情与水火无情中的“无情”意思不一样,大道无情的“无情”是至高无上的情,没有丝毫的冷酷嫉恨之意。无情至极即是至情。儒学的仁义,道家的合天地,基督的博爱,佛的慈悲等等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法门、不同方式产生渡人救世解脱之道。

8、心是太极一点,这个心不在身体的中心位置,而是如空气一般存在于体内任何一个部位。风箱的两边是阴阳,大道是在运动中平衡的,蕴育万物的,是有序的运作,序而不乱,全方位的运转与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