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分为三都江堰

(2016-07-31 17:31:19)
标签:

赵明生摄影

江堰李冰

分类: 随笔

 

一分为三都江堰

                            一分为三都江堰

 以前,非常相信所谓的“一是一,二是二”这句大实话。一不就是一嘛,难道能成为三?

后来又想,一和二真的能分开吗?既然分不开,那么一加一,就一定等于二吗?不好回答了。再思:一从哪里来?道生出来的;二从哪里来?一生的。照此理解,父母生出来的孩子,能是父母吗?可是,孩子身上为何会有父母的血脉与信息呢?于是,答案便模糊了。而经典继续说了: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一来,便有如下观点:一是二,是三,是万物;但同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就是三,万物就是万物。这样的辩证法,真的让我们迷糊了。

然而,天地却一点也不糊涂。糊涂的永远是我们人类。

当我来到天府成都,站到岷江之岸,眺望从层层群山两岸绵绵而来的岷江之水,我的思绪便放纵开来,任凭自由无碍的清风吹拂,无有一丝的凝滞。早些时思想过的一些哲学问题顿然明朗,大脑一片的清晰,原来,世界上最完美的道理不是什么一是一,二是二,或什么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分三化五,合五归一,这才是天地蕴育下的万物最为根本的起始与终结的一个满圆。

这里没有什么唯心与唯物的区别,更毋须用哪一种思想来指导,天地是最高明的设计师,它为世界万物安排好的所有运行和变化的轨迹,便是世间最完美的归结。顺应它,则是智慧的人类走向幸福的唯一前提,否则,一切都是白费心机,胡乱折腾。

自古道,水火无情。水火又是构成世界四大物质的其中两类,剩余的两类地与风其实更无情,只不过我们不去留意它们罢了。然而,圣人说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构成天地的四大物质,其实都具有无可限量的仁爱,所谓的水患、火情、地震、风灾,都是我们对它们的一种误解。水往低处走,火朝高处扬,大地在动中保持永久的平衡,四季风儿自由往来悠荡,与我们人类何来恩与怨,亲和近,远与疏?

多情的是我们,寡恩的还是我们,愚昧少智的更是我们。

前不久,大江南北一片汪洋,天地一时成为了洪水肆虐的体育场,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无法言说的灾难。政府投资43.3亿元,曾大力整治过的长江中游荆江航道,没想到,一场大水过后,湖北只有湖,见不到北啦;龙城太原变汪洋,一片并州是吾乡;辽河浑河松花江,大江南北抗洪忙。特别如河北邢台城南的七里河,于深夜突然决堤而泄,周围12个村庄进水,无数的村民在睡梦中便被卷入滚滚江水,伤亡惨重。对此,好多村民说是人为,政府辩解说是天灾。我只能无语地道一声:都是愚昧惹得祸。

由北向南,横贯四川成都平原的那条重要河流岷江,越高山峡谷,崖坡陡峻,坚硬岩层,江涛汹涌,水流湍急,植被稀疏,自古以来为患不少。唐诗人李白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清人刘绍来到这里时,有对那段湍急的江流,有具体描绘:“江声如万鼓,日日诧惊雷。急浪迎风立,盘涡逐岸回。”

是的,都江堰距成都仅50公里,而落差竟达273米。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然而,二千多年前,秦昭王末年,出来一个名叫李冰的太守,却把这条患河治理得服服帖帖,变祸为宝,化难为福,浇灌出一个富裕无比的千府之国。

是今日我们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抵不上古人吗?还是过去的河水比现在的河水厉害?亦或是这些江河厚此薄彼,有亲近疏远之区?都不是,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出了大问题。是我们历来所倡导的一是一,二是二的思想出错了,是我们一贯奉行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还不完善,离天地正道尚有一定差距,故而,好端端的那些江湖河海,不时地成为灭杀我们的仇家敌手。

“高峡出平湖,截断巫山云雨。”“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改天换地”这些壮志凌云的口号把愚昧的我们推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好好的一家人,变成了无情的仇敌。于是,种种灾难便接踵而来。

想斗一斗吗?来吧,看看到底谁的本事大。那么小小的你我,真的可以和永恒的天地比肩抗衡吗?

当年那位姓李的太守却并不这么想,面对泛滥无边的洪水,他的大脑里只有两个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堵,不塞,不防,不泄,不随其自由,巧妙利用水之特性,把一个浩浩岷江改造得绵绵善善的,这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最成功案例。

其实,这一智慧,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了,只是自大自狂的我们从来没有听从过,实践过。相反,却在无数的河流上修建了无数的水库大坝,名曰防洪抗旱,发电通航,没想到它的负面效应却是洪水更加肆意,大旱更加频繁,上下通航之愿景,在断流后往往成为一种梦想。

为什么?都是一是一,二是二带来的错。

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让我们从半腰中一截,硬生生一分为二后,人为地造成此高彼低之态势。之后便想让你流几股,你只能流几股,把你管控得严严的,说这有严谨的科学作依据。呵呵,但不管流几股,没流多远,它们很快便合流,这条河,还是这条河,没发生多大的变化,你瞎折腾了个啥?上流水大了,你敢截住不泄洪吗?没水了,你又能从哪里收容来水流补充?所谓的一分为二,并不是这样的硬分,而是顺其自然的分。而且,有时候,一分为二之下,还得一分为三,一分为五,一分为无数。如果要合,也不能马上便合,需得寻找到一个更广大的天地,容得下天地间众多的河流方可;否则,就是不自量力,自找倒霉。

水流千里,总归大海,此话不假。但是,人为的那些水库大坝,能与大海相比吗?即便是今天,用现代化手段修建的长远600公里,宽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蓄水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库容量达393亿立方米,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在自然面前,不也仅似一处小小的水汪吗?

再说,每一条河流里,自有它独特的水质、水文、水性,还携带着无数的泥沙、石块、鱼虾、水草、树种等等生物,它们又将归于何处?

大道似水,自然而然,不与大道相合的行为,却想治理好江河湖水,岂不在做白日之梦?

天人相合,不与天地相应相生,想另立门庭,改天换地,玩你的云吧!

闻名古今的天下水利第一工程都江堰水利,便与上述情形截然相反。首先,它选址于岷江一个左向转弯处,利用水流转弯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把水中沉重的沙石留存于江中,然后,又紧接着在江岸的右边,挖掘出一个小小的坝堰,四两拔千斤,把水流重新逼回到左边来,却再次把水中的沙石留在江中,两次不同方向的旋转,使不可一势的岷江不自觉中走了一个S太极图形,两次旋转所堆积而成的沙石,正好形成中间一道阴阳分界线,把岷江水一分为二,水流不再是直奔而下,力量得到大大缓解。

但,这个一分为二,还不是真正分水的目的。接下来,李冰便开始了真正的大手笔,他将刚刚合二为一的岷江再次一分为二,在江的右边,挖了一条宽宽的河道,引水而入,分划而行,岷江的势力明显减弱。是为内江。挖出的泥沙正好堆成分水大堤。

如果岷江水很大时,两江相一,其势如受伤的猛虎,其复仇的势力仍不堪设想。于是,他便有了一分为三的另一大决策。开创了宝瓶口这一江水分流关口,把岷江水在特定的流域里,进行了一分为三,改变了它原来单一独有的路径。至此,岷江便正式一为分三,任你水大水少,我有分水堤相调济,有鱼嘴相配合,有宝瓶口来协助;你江水所携带的沙石越多,我分离得你越清晰;你的水力越猛,我分离得越快,阴与阳互生相长,却始终不可分离,其奈吾何?

再看从内江和宝瓶口分离出来的江水,李大人也没有任它们放肆地流去,而是继续加以利用,从右到左,依次人工凿建出蒲阳河、走马河、柏条河、江安河、金马河五条支渠,由北朝南流下,把一个庞大粗野的岷江活生生给分解成五个细长纤弱的手指,似伸开的手掌般,一分为五,看你还有何力量横行四野?

特别是如走马河,到下流时,又根据不同需求而把它分为五斗河、柏木河等13条支渠,另于聚源闸分为徐堰河,于两河口分出沱江河,从13条支渠中分出斗渠48条。其他河流也均遵循这一原则,由大到小不断分流;于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状的水利工程便把成都平原罩得密密的,水水的,润润的,绿绿的。这千里广袤的大地上,便有千府而兴,有富裕而成。成都,成为中华历史上最为平安幸福的一大幸福之都。

 不可想象,如果当初没有了这位太守,岷江定然还是那条岷江,而成都还可能是现在的成都吗?



一分为三都江堰

 

      不,这场人与山与水与土地交合的伟大工程还没有结束。到最下流时,这五条江水并未各行其道,四分五裂,还是合五为一了。毕竟,它们是一家人,拥有同一个父母,不可分割。所以,这五条支流在浇灌了大片片的农田后,和青衣江、大渡河于乐山相汇,再至地势较为低缓的宜宾市,重新回归于万里长江,向东流去,最后合于浩瀚无垠的大海母体。岷江之水的分合治理终告结束。

     简单吗?太简单了,不就是一分为二、为三、为五、为无数,最后又合五为三,合三为一,九九归元吗?是的。就是从这么简单的分与合的哲学原理中,古人得到了无上的智慧,寻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省事省力,更省心;而且,一劳永逸,千年之功,今日仍在享用。

说它不简单,也真的不简单。大的方面讲,这项伟大的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则是细致精妙,不差分毫。如鱼嘴分水堤是按四六分水法来规划,以使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则按二八分沙,能够自动排沙;宝瓶口与飞沙堰的大小,则能精准地控制进水流量。有了如此的精妙安排,才可以真正实现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之综合效益。

当然,深受其利的百姓并没有忘记为他们带来无穷幸福安宁的李冰父子,他们在都江堰的玉垒山麓,修建了二王庙,以此来纪念这对父子的千古功德。之所以称之为二王,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能把天地自然把握得如此准确,又与它们相合得如此完美的生命,世间少有,凡生难得;不是王,又能是何等样的人呢?

对了,李冰还在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众多利民的水利工程。

下面再说说那个宝瓶口的开凿。在当时原始落后的状态下,如何才能打通坚硬的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而深谙自然规律的李冰有办法,他知道天地万物共分五行,是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各有其性,相生又相克。于是,他想到了用山体土中生出的树木,烧坚硬的山石,山石受热膨胀,再浇以冰冷的江水,山石便松化而裂,如此,一层层,一步步,一天天,终于,一条宽20米,长80米,深40米的河道便展现出来。五行之理论,在此应用得绝妙至极。

与此同时,古人在进水口的岩壁上,做了三个石人,分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原来,这条水道的大小并不是随意的,它的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

仅开凿宝瓶口工程,就用了整整8年时间。8年,是自然与人力结合的8年,也是人类把握天地规律的8年。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记住,它是无坝的!不与江河作对,不和自然成敌,只是巧妙地顺应了天地之特性。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著名的历史性水利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天人本是合一的,按照这一原则行为,天大的事也不会是难事。否则,再小的事也难以顺利成功。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切有“坝”的行为,硬性地一分为二的做法与思想,便都是违背自然的,不合道轨的?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曾经提出的一分为三之哲学观点。

假日去成都一程,观看了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只有这一点,让我倍感思考,收益无穷。

 

 

2016.7.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