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静坐,怎么活?

(2016-05-14 12:28:37)
标签:

功德与福德

讲座

中华传统文化赵明生

静坐

分类: 随笔


不静坐,怎么活?

                                  不静坐,怎么活?

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的现代人,不知不觉中会对心灵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这是生命的本质使然,而不是因知识与修养或追求。人之生命,有三大特性,由低到高分别是自然性、社会性与神美性。自然性分管吃喝拉撒,社会性支配道德与伦理,而神美性左右精神向度。三性本融合于生命,只是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而表现得各有倚重。

开始关注与追求心灵生活,便是神美性在觉醒。这时,平常所向往的一些东西在渐渐消减着它原来的意义。比如吃什么无所谓,喝什么都可以,住哪里都不错,关键是我的心里切需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它在哪里?这一千古之问,让我们久久思考。

幸福在于物质满足之后心灵的充实与富裕,在于精神的宁静与高尚。没有崇高精神追求的生命有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那是短暂的,转瞬即逝,逝后便是空寂与无聊。

于是,我们听到了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无上精神的欲求;于是,我们开始懂得一个道理:生命需要一种特别的安慰。

相信天地的神秘伟大,我们敬畏天地万物;懂得了自然诸多无情的法则,我们胆颤心惊,不敢背道而驰;知晓了生命的平等与高贵,我们不时地布施行善;了解了智慧的无上,我们心怀万分的诚意,敬供佛道之诸圣诸贤。慢慢地,我们行进在自我修炼的大路上。这条通达天地深处的光明坦途,诸多行人前仆后继,往来不断。阳光是那么得耀目明艳,风雨也是如此的多变如晦。

处于阴晴相间的三岔路口,你我不得不低头沉思: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要找回那个真正的自我,让心灵永远安守一处,不再为外界的种种诱惑而失性。

于是,我们开始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原本纯洁的心性,去芜存精,精心抚慰、养护那个支配着生命之真我。

真我在哪里?不远,在我们的身上体内,每一根毛发,每一节骨骼,每一个细胞之中。真我就是本性,它的名字多样,脸谱多化,常常让我们无法辨认,如来藏、真我、仁慈之心、赤子之心、圣洁之心……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天地同体、同一、同圆是也。

心本无假,假的是我们后天滋长出来的种种妄念,搅扰了我们的明眸,让我们不知何为对,何为错,困于七情六欲,奔忙于春夏秋冬,慢慢地不识幸福,无法快乐。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你心不定,脚不动。”

为求这个如如不动之心,在生命漫长的旅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秘诀,从此,便遵循先人的教导,进行静坐进而禅定。

天下修心法门,或吟诗作画,或赏花品茗,或观海望峰,但圴莫过禅定,或渐悟,或顿悟,都是至简至真。

虚高于实,无大于有,无形隐藏于有形,又支配有形。

静坐,就是收回散乱的有形身心,放下身外的万物,去除心中的杂念,一心一意,一动不动地坐,坐得身心两忘,天地俱无,万物皆空,无我、无己、无虚,最后回归生命的起点,与天地合一,永恒长存。此时,万般的幸福便顿然满满生起,世界无限的光明如镜,纤尘毫无,心中再不会有一丝的忧愁恐惧,得失挂碍。原先的那些名利富贵又怎会成为命运的羁绊?生死被我抛弃,六道与我何干?天地为我身,四季轮流转;大道我独出,性命任尔还。

这便是静坐带给我们的最大享受。妙不可言,无穷无尽。

不静坐,怎么活?


当然,静坐首先可强健身体,预防和祛除各类疾病,排异毒,正邪淫,化块垒,去火除污,平衡阴阳,转动周天,上下通彻,洗五脏六腑,通奇经八脉,融浸周身。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心静万物达畅。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操棍棒,挥刀戟,跑步游泳,忙得不亦乐乎。殊不知此动非彼动,此动是外姿之动,低下且费力,泄精又耗神;彼动是大静之后的内动,一阳真气而起,万股经脉便生,五脏六腑皆润,身心浸透其中。外动累肢体,内动牵天地。君不见专业体育运动者少有长命百岁,身健体安者;练书法,抚琴弦,悠然娴静者,体轻气爽,神气安和,意康志坚。猴子不安宁片刻,只活十几年,乌龟缓慢爬行,寿命无敌。静是生命的大动,动得不但不耗身体的一丝精气神,反倒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聚气养神,炼心成圣。

静坐能增智开慧,开发大脑思维,激发生命潜能。智慧哪里来?绝非万卷书中藏,下苦勤奋可得。那样的努力得到的是知识与能力,而非真正的智慧。智慧是生命最本能的一种越自然的神奇灵光,它能破除一切世间迷障,解脱种种困境,提供无限动力,为我们的前行指引正确航程。

智慧在心中,心是无上宝,万物根,天地母。

常言道:急中生智,静极生慧。前者一时现,也必然一时逝,后者悠然而来,却永不消失,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佛之曰“般若”便是智慧之意,佛经中但凡有“般若”两字者,皆是可求得天地大智慧之经典。此智慧真的非一般凡生可懂,它透悟天地宇宙,了知十方三界真相,探究尽了众生悲欢离合之情欲来往去灭之根由,所以,它是让众生彻底解放的一大至高无上的法宝。这一智慧,便是释迦当年在菩提树下长时间静坐而明悟到的。当然,如若没有几十年四处的苦苦追寻,佛祖不会止坐于一蒲团下而明心见性。

“一炷香,一盂水,置之净几,布一蒲团座子于下。方会,平旦以后,一躬,就坐。”坐到何时方可?答案是无止无境。“万念放下,不思有无”是一境界,“静寂无声,唯有虚空”是一境界,“我是蝶,还是蝶是我”是一境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是一境界……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余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儒家从中悟出了中庸和大学之道,道家看清了非常之道与非常之名,佛家明白了如来藏和因果的运行,基督知道了圣灵、圣父与圣子的合一,穆罕默德说出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之真语。五学都于静中归于一体,东西南北各方生命,均找到了一个伟大无上的共同主题。

“莫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炁本生命之大药,神乃七情六欲根。心定神安,静中往返。“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从黄老到庄列,道家求真,唯从静守。“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为尽心之本,养性为尽性之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儒学之要,如若失去静心慎独,孔孟不识中仁,程朱不言天理。

天、命、性、心、理,融为一体,统归于一道,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又曰: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成人成圣,皆以修道为第一,修道则以静坐为大门。

说,人间红尘是最佳修炼道场,静坐也是着相。试问,世间还有谁是闻一声《金刚经》便开悟之人?如无人回答,那还是安安心心坐下来修心吧。心不宁,神飞扬,七情便不可消除,如你我这般小根器之人,若置身于闹市街口,真能听闻见道声,修炼好道行?

儒说要存心养性,静坐中的性最易把持;佛家讲忏悔,在静坐中忏悔最为真诚;道求羽化升仙,静坐最是清净寡欲,无为无不为;基督说上帝与我们同在,静坐中,我们可以与上帝平等对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一可得身体安健,二可得五眼六神通,三可得万物之本来,四可得天地大智慧,五可得你我如来根。穷理必由读书,存心必由静坐。心定理便出,万物此最真。再者,得也是德,有德,便有一切福。

或野外,或室内,寻一安静处,铺一软垫,揉揉双腿,伸伸腰身,双腿一盘,含胸拔背,下额微收,双目微闭,舌顶上颚,面带微笑,深呼吸一口,气沉下丹田。然后,不思不念,平心静气,只与天地相合,任它时光流逝,日月沉浮,皆与我无关。松,静,守,息。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腿麻背酸,关节痛,不管它;意念纷纷,心乱如麻,不理它;有物响动,有人往来,别想它。心系一处,不离不弃,若存若现。就这么坐,能坐多久是多久,多久都是为见性。直至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便换换腿,揉揉脚,然后再盘起来坐。四十五分为一小节,一个半小时为一中节,三个小时为一大节。修道的心有多诚,静坐便有多久。心一乱,身便困,意志也就不可能有多坚硬。

耳边有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如现迷幻空境,毋要有恐惧之念;如若欲哭想笑,尽可能抑制下去。此均为心中魔,诸世业。静坐就是炼心,去邪就道,消业减力,正是净心之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静坐之境,原来还可以化为古诗意韵。

一日一坐,一日两坐,坚持不懈,待日久时长,心便稳固如初,见风不动,遇雨若素,宠辱不惊,得失自在。处于社会,则看得开,放得下,担得起,方是进步之功,可贺且可喜。

加增功德,绵绵福禄。身心融融,收获颇丰,人间幸福,由是而成。

现代人,不缺衣,不乏食,只待一个静坐,便可从中寻得真心,止妄断淫,是为去恶存善。福慧双得,何乐而不为?

不思忖,不静坐,现代人,真的没法活。

 

不静坐,怎么活?

2016.5.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