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观看儒家的仁义之美(二)
(2014-08-22 11:55:44)
标签:
儒学仁义美学赵明生天人合一 |
分类: 随笔 |
真美的人心如何与大美的道心相合?它们的对接会产生何等的美悦之感?对此,儒家提出了一整套守静心斋,内观养心养气之求美之术。孔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学》篇开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孟子也说“仁义内在,性由心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明”、“止”、“定”、“静”、“心显”、“正心”、“致中和”、“浩然之气”等,便是儒家实现天人相通的静坐功夫,也是修养美好心灵的和美途径。大致来说,就是放下杂念,心平气和,在凝神反观自照中,不知不觉我融于物,物也融于我,我与物合二为一,人的生命和物的本性共同放射出无比灿烂的光华,到那一刻便身心全部融化于光体之中,七情惧悦,万物皆美。当然,与佛家断烦脱苦,道家遗世成仙不同,儒家讲究的是崇事功,讲立德,立言,立功,提倡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大志向,是整个天下的仁美之政。所以,儒家慎独修身养心的目的,是要走到更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层面去。所以,它需要救世济人之高尚品格,自然也就具有了一种积极入世的人间大美情怀。在这一“成人达己,成己达人”的艰难磨炼过程中,儒家至美的心性之光便也显现无遗。
实现这一伟大目的的具体方法,便是在善美指导下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此,儒家从现实出发,提出了非常具体可行的礼乐之化,孝悌之行,温良之为,恭谦之德,忠信之义,人伦之理等等诸多优美高尚的行为准则。由外而内,从行为的规范到心灵的修养,让每一介凡生都从细小的具体的事务入手做起,渐渐地优雅高贵起来,完备圣美起来,实现内心的圣洁和神美,即所谓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
但这还非儒家的根本目的,儒家的仁义学说是想通过对每一个人品性的完美,人格的提升,道德的至崇,最后至社会的大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美学范畴讲,这也是一整套更加宏大完善的社会美学体系。儒家之说已远远超越了美学的一般层面,而具备了纯洁心灵,规范行为,改善时代和社会,这一特别强大的社会美育之功效。这不正是美学的根本目的吗?
那么,什么如何做到仁呢?子曰:“爱人”。爱人最美,被爱的人也同样能感受到美。这个“仁”是一种双向的美学内涵,也是一个互动的美学过程,更是超越了一般道德层面的美学圣题。如何爱人?孔子这样解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即行为做事方面要恭、敬、忠。孔子还说“恭、宽、信、敏、惠” 五者于天下就是仁,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仁”的原则是“忠恕”之道,基本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即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除此之外,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他把孝悌看作是人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把它们一一分解开来看孔子心目中的生命美学标准与内涵,是非常全面而有机的。孝就是对祖宗父母的顺从和亲养。恭,就是行为待人时的恭谦礼让,彬彬有礼,言谈文温尔雅。敬就是敬畏天地,尊敬他人,敬畏万物。忠,就是一心正道,忠诚不二,不移不迁。敏就是不死板,不呆滞,机智灵活。宽是待人宽恕,和善理解,怀纳百家。惠是多施予,多帮助,多利他利物。这几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它没有一项是强硬冲撞、对抗争执、无情苛责、寡情少义的,都是优雅大方、温顺正直、温善和美,永远会给人一种高贵得体、文雅优美的神美之感,而无任何的虚假猥琐。这种美没有一丝负作用,不会对任何人产生不良的效果,较之于那种悲壮的、伤痛的、残暴的、缺损的所谓的美,其正能量要大的多,圣化生命的程度也强烈得多,发展前程也要光明得多。用这样的要求修养出来的生命,难道不是一个身心内外尽善尽美的优雅君子吗?且不说他们对整个社会所起的巨大榜样领带作用。孔子曰“里仁为美”,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中外对美的认识无二。
另外,在入出处理政事方面,孔子则提出了 “君子惠而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五美要求。这又和单独做好自己对应,二者相互补充,合二为一。利他利己,任劳任怨,不贪求享受,心胸宽大,不骄傲自大,有威德不使人恐惧。这不正是当下管理者、治国者也同样应该具有的美好品性吗?领导者的品德之美,智慧之美,理性之美,团队的互惠之美,兼爱之美,社会大众之齐美全部涵盖。在此基础上,再加之从善良的本性出发而衍发出来的孟子的仁政亲民学说,墨子之兼爱天下学说,儒家仁义之美学便更趋于完善、高远、广阔,一个改造人类社会的庞大而有机的社会美学体系正式建立。之中,虽然有荀子的性本恶之说,但他认为,这一恶的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努力而消除掉。至此,儒家的仁义真美之说,便如熠熠灯塔,矗立于中华民族二千年的地平线而时时指引着我们勇往前行。
也有人对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表示反对,对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伦质疑。认为这些都是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愚弄人民的思想工具,不但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反而罪恶极大,务必除之。是丑还是美,关键要看这个“礼”的内容是什么。说它是周王朝之礼,属于封建时代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周朝之礼的真实情况吗?周朝前后共享800年之久,比立朝600年的商朝还要多200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其王朝的统治维护并非如明清靠严酷的刑法,残暴的专制来运作,而是周朝列代君王根据天地之法则,人性之善本,从爱人、和民,利国的角度出发,定制的一套非常公道合理的礼仪制度来约束教化众民的,所以也得到了天下的一致响应。至于它的灭亡,正是因了各地诸侯不守既定之礼仪之规,贪婪无厌,自以为是,割据一方,才出现了春秋战国之混乱局势。孔子为了让天下人都平安幸福,和睦共处,去恶存善,才提出要克己复礼。这个礼,在当时绝对是符合天道人心的,是真正的文明之礼,君子之礼,善美之礼,而不是如我们理解的那般浮浅与片面。至于孔孟子美政的失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罪不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