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观看儒家的仁义之美(一)
(2014-08-22 11:53:56)
标签:
天人合一儒学仁义美学赵明生 |
分类: 随笔 |
从天人合一观看儒家的仁义之美
美学并非空泛的哲学,也非自然的客观表现,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之学,行为之学,社会之学。非如是,不足以概括美学丰富的本质内涵与诸多的外在特征。而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美,则恰好集中了以上几点。通过它我们可以很典型地看到在它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这也是美学的另一大功能所在。
从美学研究的对象来看,唯有天地自然是为最美;再从美学的欣赏和创造角度来看,必须加入人的主观体验,美的事物才有价值,也才可创造出无数更美之艺术。如是,天人合一哲学观便是美学至高无上的标准与原则。自古以来,真正的美学大家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天地与人心,即审美过程中自然和心灵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也正好是儒家仁义思想的重要来源。透过它,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思想之美的本质内涵及它所创造出来的思想大美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远影响。
我们常说,佛家是求善的,道家是求真的,而儒家则是求美的。儒释道三学所倡导的真善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文化。求美之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义,而其起源及哲学指导则是天人合一观。
儒家特别重视的仁义之美并非孔孟等儒学诸子空穴而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高超的哲学理论。大致来说,从上古时的尧舜开始,便有了天人合一之高远的宇宙观、人生观、命运观。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是一体的,三者不可分离,相互关联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同理,一个群体的活动,一个国家的治理,一个社会的走向等等都与天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处理各类事务时,一定要遵循天地的规则,按照自然的本性(道心)进行,否则,便是违道。天人合一观最早出现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谆谆嘱咐要以“心”为主,不可离心一刻,否则便会招来不幸。于是,这“十六字心传”便成为列代圣人相传不断的心学要旨。稍后的《荀子·解蔽篇》也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这里的人心便是那颗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出现偏邪的善美之心,“道心”乃天地自然之本之要,它更是纯美至上的。至周公则又提出了“天命靡常”
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积极的天人观,将德之有无看作是否合道的一个重要标准。再到孔孟子,又增加了仁义、和善两大内容,儒学更显严谨而合理,更富有高深的人生意味与社会意义。
儒学将人之初之性之纯美当作生命的本质来看待,并把它充分发挥到后面的系列思想学说中,让它成为其核心,便足可以证明儒家之思想学说从一开头起步,便具有了人性之真美,社会之和美和天地之大美。这是对美学最大的一个贡献,也是我们研究美学必须借鉴的丰富营养。
由是,儒家提出了中庸之学说。什么是中庸?程子有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这一美学心法。诚如《中庸》之描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意,这里的“庸”并非“平庸”之意,而是“实用”之意)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审美之中,而且更适用于行动之中,更适用于创造其他无数的美之中。因为宇宙就是平和的、温善的、中正的。它偶尔表现出来的偏激或愤怒等也是在向中和的轨道上运行时的必须,是短暂的,一时的,而非常态。中庸之道的主题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监督、自我教育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内外相合之道的理想人格,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的美好境界。这便是儒家仁义学说所包含的巨大美学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