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天人合一观看儒家的仁义之美(三)

(2014-08-22 11:56:44)
标签:

儒学仁义美学赵明生

天人合一

分类: 随笔

有个公案,说苏轼想戏弄佛印,就问你面对是啥?佛印说,我对面是一尊佛。苏轼则说,我对面是一堆牛粪。于是一代大豪便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同理,心怀不敬的目光去看待儒学,浅薄的我们看到的除了封建便是落后,好似儒家从外表到内在无一足观。如果真如此吗?在二千多年的时代及现在,我们一直奉行着儒家的礼仪规则,把儒家的举止文雅,言谈有礼,知书达理,风度翩翩,气宇不凡,不亢不卑,当作有文明,有修养的优美法则来执行,中华民族千年来一直奉行的诸多美好的道德品格等又作何解释?

回首再看孔子礼仪的提出,与他从小重视礼仪有很大关系。他曾当过鲁国多年的祭司,这一职务的得到,并不那么容易,除了要求外表堂堂,声音洪亮,举止有礼外,更要求内在品格的高洁无瑕,心灵的刚直不邪。因为面对的是天地与众神及祖宗之灵,行为必须规范,言语必须得体,否则便是对神灵的不敬。再加祭祀时所奏的歌乐,都是经过众高人的修改而确定下来的,曲曲都合礼循道。歌颂天地众神,赞美列祖列宗的祭品,岂有不美之说?而且是美到极致的,至高无上的。即便到了礼乐崩溃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歌乐,都恢宏大气,雍容典雅,无一不善,无一不美,没有一丝的征战杀伐和死亡消沉之气。这便是和应了天地之道,融通了自然之心的表现。知晓这一切的孔子自然小心翼翼地奉行着。这也是美之礼乐最早产生的原由。这一传统,流经千年而不朽,且慢慢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喜庆节日,我们都要演奏和悦安泰,善美仁义的乐曲进行祝贺。它既是中国古典美学诞生的起源,也是整个民族赖以前行的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凡生之所以成为凡生,就是看他有无一颗纯美真善之心,否则,他们就和我们无什么差别了。罗曼 罗兰也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从这颗善美本心出发的孔孟子,所提出的思想道德标准便不会有一丝的恶念恶行的。看他们所提倡的仁和之气,孝悌之理,与民同乐之政,改善民生之举,教化他人之法,无一不透露出与天地相一的真美和睦之美,他们是善于保养那颗圣洁之心的君子,他们的言行道德也自然表现出圣洁之华,和合着自然之彩,闪烁着无比灿烂的人性之光辉。相反,自私心十足,贪欲心强烈的凡生提出的种种行为规则,则不是极左,便是极右,不是违天道,就是背人伦,要么就是头痛医头,脚本疼治脚,很难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这便是心不正,行必偏的缘故。

心正方可与天地合一,心善便是通达万物的唯一途径,心美则会发现和创造出世界无限的美。不在心上下功夫,是舍本求木,塞源欲流。美好纯善的心灵是世界众美的根源,从生命的本质入手去解答有关美学的一切问题,这要比仅从欣赏、感受或创造等角度更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和强大的穿透力。美有社会性、时代性、感情性、审美性、教育性、主观性、客观性等等,从分类讲,有欣赏美学、实践美学、教育美学、心理美学、哲学美学、古曲美学、现代美学等,但如果不从心灵和天地两者角度出发,它的一切特征或作用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先承认心灵纯美这一特征,方可避免美学研究中的种种不足与偏差。

作为贯穿于其它道德规范之中基本的精神支柱之“仁”的内含,儒家的美与善是一致的,求美护善要同步前行,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讲究一个内外皆美,他己协和,家国等齐之全面发展的美学标准,既注重人伦、情感、道德品格的修养,更强调社会时代万民的和谐发展,这使得儒家仁爱美学具有了非常崇高的道德精神和广泛而永恒的社会意义。

儒家认为,只有实现了天人合一,人心才能合乎仁道,行为才可合乎礼义,社会才会政通人和,心灵世界和万物才可能永远处于和谐圣洁的纯美境界。“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仁之美者在于天”,董仲舒的这两句话可谓一语中的。由天人合一而建立起来的以仁义学说为主的儒家传统文化道德体系同样美不胜收,美得无与伦比。几千年了,一直浸泡着我们这颗一直向善求美的灵魂而历久不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