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解《尽心》(节选)(四)

(2014-07-07 23:35:07)
标签:

国学孟子传统文化赵明

分类: 随笔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译文: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心解:读到这段,想起前不久被查出的一位政府官员,仅从家里便搜出过亿现金,把银行人员带去的验钞机都烧坏四台。但,这位在京部里的仅为处级的官员,平时的生活却很是清贫,上下班都骑自行车。那么,他与孟子所言的这位不知满意的人是否一样的高远呢?答案是否定的。孟子所言之人,定然是把外物看得如同眼前的风云一般,而这位处官却恰恰相反,把心中真意忘得一干二净,充满心室的只有钱钱钱。一里一外,人格追求,道德思想,境界与层次高低立判。

引诱人忘掉真善美,追求假丑恶的,按类别来分,有如下:金钱财物,美色私欲,子孙家族,鲜花声誉。有的人能看淡此,却放不下彼,有的能丢掉这,却割舍不去此。越是放不下的,越是低贱。相反,越是看得开,放得下的越是高尚。叔齐伯夷放不下的是名义和执着,看淡的是时尚和利益。司马迁能忍辱负重,却丢不开名誉;屈原能不以物质为利,却不想将一世英名沾污;杜甫能为大家而丢小家,却对官职耿耿于怀。细细数来,世间众生能真正看开放下全部的,真的寥寥无几。所以,这个世间的正义与大爱便越来越少。特别是眼下商品大潮中的社会,能不把韩魏之家的财富看在眼里的,更是屈指可数。故,那些非一般的圣人,便尤显珍贵了。

叔向贺贫,子产重德,两千年前的这些故事真的没有过时。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心解:良知是什么?简曰就是美好的心灵,良能便是美好的本能。即人类纯美的心灵和本能是天生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如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尊重。仁与义可以通达天地,万物也正是因为此才互通有无,紧密相关联的。说万物皆有灵,这个灵就是那份美好的心。而借助这个灵,万物间可以相互感应。同理,通过这个灵,天地与人也才达到合一。天不会说人话,但它阴沉了,我们就会感觉压抑;大地不能言语,可以它一旦怒发起来,我们同样惊恐万分。自己的孩子是否幸福,为父母的即使不去交谈,心中也很是清楚。人天生就有那份真爱,这是自然的赐予,我们根本不用怀疑,也无需去追究它的原因。保持住这份真爱,真心,真正的灵性,就保持住了一个人的品格与道德。

可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纯美的心渐渐被种种物欲遮掩得越来越稀少了。待千年之后,有一位真儒,名叫王阳明者,再次提出“致良知”的时候,人们都大吃一惊,诧异地追问:何为良知?如何去致?他们忘了,它的发明者正是此时的孟大人。

如何致良知?阳明有阳明的做法,孟大人有孟大人的行为,千年的风雨毕竟把不同的几个朝代冲刷得面目全非,但是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还是发现了他俩相同的地方:在具体的生活中去应验自己的良知。良知并非空中楼阁,高不可攀。而是存在于你我的每个呼吸,每次举止,每天的日出与月落中。再具体而言,便是《弟子规》上所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别小看这小小的启蒙读物,透过它,可以通达天地万物的。这正是道家所言的大小之辨,也是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