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心解:
“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汉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里对廉和耻的作用也非常重视。羞耻与人性有关,与世风也有关。懂得羞耻,是人性光辉的表现,是真心发出的一束美丽之光,一抹动人的色泽,也是人与动物本性的区别之一,是生命性善的表现。有羞耻感,耻辱感,或有不好意思的感觉,说明这个生命还保持着那颗真心。所以,羞涩是很可爱的,知耻是可贵的,它表明我们的人性还存在,还可指导影响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孟子提示我们,可以从中入手,经常观察这种美好的感觉,生存它,保持它,壮大它。由是,人也就可以一天天进步,一日日向上了。这也是后来的荀子所说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只要为人,便有良心,无论你是什么人,男女或老少。如罪大恶极者受刑时的一眶眼泪,魔鬼杀人时的一个犹豫,不良行为让人发现后的那份难堪,被人夸奖时的一片红晕,男女初交时的那回娇媚……人为什么会成为人?因为曾经他的善行达到了为人的道德标准。否则就会成为与他的品格相应的那个层次的物种,如鬼魅、猪狗、昆虫、河流或山石。同理,人也可以达到更高一层的神仙、佛道。是上还是下?条件就是心意的善与恶。生命层次越高,这份心意也越是纯洁。“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成人与成兽的关键就在于爱的大小。
为什么有的能成为圣人,大都数却只能成为凡生,或有时连个普通的人也做不好?原本就在他善心的发现扩张与恶念的强大,把那份爱给压抑了。
人,从本质上讲都是向善的,向上的,向美的,这也建构起了我们人类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的终极意义。“人之初,性本善。”此话绝对是正确的。这个“初”,并非指刚从母体出来时的“初”,而是从自然宇宙中分离时,刚刚形成人形的那个“初”。孟子伟大,在于他知晓人与宇宙分离时的生命状态。我们渺小,所以只能看到你我刚从肉体母亲那里出来时的情景。高低不同的两种生命层次,截然不同的两个角度决定了对一个“初”字迥然不同的理解,也才导致有后来者对“人之初”究竟是善还是恶的不断纷争。哈,多么幼稚可笑。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心解:“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佛说的一句话,与孟子在此说的没什么不同。好的国君如果一心向善,心存善意,那么他自然不会时时刻刻把身外的那些权威、利益、名望等牵挂心上。同理,良好的大臣们也应如是。人一旦把善当作生命的至高至美而珍存,守护住内心的那份美好,身外的一切便都与他无关,即使在凡人眼里十分耀目的身份地位,甚至生命。
当年,佛祖以身饲虎时,全部的心意只在于能救助他人,所以一点痛苦的感觉也没有。这种救助是绝对无私的,与生活中母亲救助危难中的儿女有大的不同。前者是绝对无私的,后者却还有私。只要内心有一丝私念产生,便会生出十分的恐惧。圣人是心中有啥便会求啥,凡生是身外无啥便会求啥。真心与真心能够相互感应,所以,好德的君王自然会忘掉身外的一切,全力去追求有德的贤士。由此而推断出人与人是平等的,真心和真心间没有一点的差异,要说差异,那是凡生的俗见。人,既然生而平等,那我们也就不应歧视有关事物,他母与我母也无什么差别,故而孟子才得出了那个伟大的理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和佛所提倡的“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如出一辙。由此再去看孟子的王道之法:“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看他的生命之法:“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其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孟子境界的高远与人格的圣洁也由是而定。以此来衡量每一个人生命品质的高下,也不差毫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心解:以前,我总是认为孟子及他的老师孔子都没有成就一番大业,肯定与他们自身有关,并以此来断定他们思想品德的高下。后来我发现这是错的,是片面的,还是从凡生的角度去评判神圣的事物了。孔孟在当时那种礼乐崩溃,仁义不施,肆意杀害的非人间,想求得疯狂君王的赏识与重用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说孔子面对屡屡的失败,泪叹涟涟,还有点灰心丧气的话,那么,后来的孟子则是如来如去,自然似风。“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多么淡定自信的人生,又是多么得潇洒自若。孟子的这种人生态度恰好是实现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智也,即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愠,郁结也,不愠,即“使之不愠”)的一大良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一行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努力过,奋进过,争取过。至于对方如何,结果如何,那已与我无关。
老子早就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什么是道?一闻便知,一行就成的那是道吗?老子智慧,面对芸芸众生,明知这五千言的道德真经即便问世,也定然是知之者甚少,曲解者众多,嘲笑者尤胜。故而,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后的他,也同孟子一般,闲看人间花开花落,我自悠然青牛来去走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不责他人,不怨社会,这是孔孟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