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尽心书,无书可读
(2014-07-09 10:05:14)
标签:
读书心书赵明生心灵文学 |
分类: 随笔 |
读尽心书,无书可读
放假了,可以真正的放下了,有关工作的一切。然而,一个重大的问题却摆上了心灵的工作平台。
为什么教师与学生有假期?因为用脑过度会影响身体。所以,工作再累的工人与再繁忙的公务员都没有这一特惠。看来,大脑的使用确实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脑是什么?现代科学解释如下: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生命机能的主要调节器。它是思维的器官,是心理、意识的物质本体。而其中又以人脑结构最为复杂、功能极其完善。
有科学家研究说,其实人脑的开发与应用还不到它本身的10%。故有人便言,如果把那剩余的都开发出来,那将是一种什么状况?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一句古语,意为世界最大的是心人。人心之大无法测量。那么,一个问题便出来了,脑与心到底是啥子关系?
历来我对现代科技在这一方面达到的高度就不大相信。所以,由不得还是想回到古代先哲们对脑与心的解释上来。
《说文》中对“脑”是这样解说的:“脑即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
《考工记 • 弓人》对“人”这一生命的解释是这样的:“蹙于(脑)而休于气。”《元命苞》更有进一步的说明:“人精在脑。”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内容:“脑是人体器官之一,处于人体显著地位(头部),上有发,形似囟,是生命很重要的一个部位,也是人之精集中的地方。
“心”呢?《説文解字》说:“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这些解释并无啥错。可是有好多问题便矛盾了:成语“三心二意”,如照上述意思说来便难通。这句本出自《金刚经》里的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谓“三心”;“二意”特指“末那跟意识”。还有刚才说的“人心不足”及“心心相印”、“一心一意”、“心花怒放”等“心”,绝对不是指心脏。
“心”是什么,气是什么?脑又是什么?三者的关系如何?这些是必须明白的。否则,我们都逃不脱迷惘与痛苦。
经本人多年研究,得出这样观点:人及万物皆从天地来,故均带有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亦谓道心,道心之下,还有人心、物心。万物皆有心。其心,光明璀璨,公正无私,为一能量特大之灵明、灵光体。看不着,摸不得,无形无态,又充盈于物质躯体。它是生命之根,意识之本,一般通过大脑来活动。心是总司令,幕后操手,大脑相当于心的前线司令部,好多活动都由大脑来指挥。故而,我们只知有脑,而常常忽略了心。古人却对此非常明白。“气”则是充溢、包裹心之外,连接服务于“脑”的卫士,有“心”必须得有众多的“气”相护相行相守,这样,“脑”这位前锋司令才会发挥他的重要功能。气听从心、脑的指挥,却也随时随地影响着它们的活动。
心,可分为抽象的天心、人心与具体的心脏。天心与天地相合,人心有七情六欲,会思维判断推理,心脏供应人体必需的血液和精气;脑,负责人体具体的思维及言行。所以,观尽古代所有有关生命本质意义描述的文章,基本没有脑的出现,而只有心和气。心与心脏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气也非我们现在所说的空气、呼吸之气,而是看不着的精神之气,抽象之气。同理,脑与脑器官也是迥然不同的。我们平常用功读书,便言是脑子累了,而对某事操心过多,付出巨大精气神时,则会说心累了。看来,心比脑真的要高深许多。
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一个观点,我们在探究天下之事物时,必须用心,而非仅凭脑子。用心做出来的事比用脑子做出来的高明得多,精美的多,也更接近天地的本来。
所以,在读书方面,需选择那些有关心灵之书来观,如此,方可了悟生命及宇宙真相,通达彻悟万物之理。
早年上大学中文系,老师们按照教学惯例,向我们推荐的都是一系列文学名著。于是,读名著便成为全部的功课。先是读国内现代名作如《子夜》、《狂人日记》、《家》、《骆驼祥子》等,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揭露的是旧中国的黑暗。再读西方的《悲惨世界》、《茶花女》、《简爱》、《人间喜剧》,说反映的还是社会的黑暗与真实的人性。再读诗与戏剧,如郭沫若、戴望舒、徐志摩、雪莱、拜伦、高尔基、泰戈尔和莎士比亚,说是生命深处的感受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步入社会,踏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时,按照既定的有关文学论、方法论,哲学观续读大量的古典名著,好多问题仍是不清。《西游记》真正的核心在哪里?《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提示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吗?大清第一才子毕生写就的《微草堂笔记》真的仅是一部琐碎杂记?为什么古代基本所有优秀的文学家、诗人都对佛道崇拜有加?
低首再研读那些上古时诞生的经典之作,并参照外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渐渐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的根本在于人心,而非社会。如加缪的《局外人·鼠疫》:“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这涉及到了人类的良心问题,比那社会黑暗深了一层。夸西莫多的《水与土》:“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生命除了良心,还有悲剧性?萨特的《苍蝇》:“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探求真理也是文学的一大功能?而真理又是什么? 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什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索尔仁尼琴《癌病房》:“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道德是不可或缺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看来生命是有矛盾的?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神话与想像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格拉斯的《辽阔的原野》:“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人类的历史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一部部,一步步,一层层,由反映社会黑暗(为什么中国的社会除当代外,没有一个不是黑暗的?),到人情的真实,再到人性的复杂,再到民族的精神,生命的道德,历史的真面目……我的阅读由小说、散文到诗歌、戏剧,再到哲学、神话及四书五经,由东方文化至西方哲学,再回到东方的神秘玄学,反观西方的神话宗教,渐渐地我清楚了,文学是生命的一种反映,但反映的却有高低深浅的差别,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命与社会的真实性,生命和民族的历史性,生命的精神本质及矛盾困惑,生命的道德与真实的内涵。由此,我走入了心学之路,开始阅读有关心学的经典论述。佛学、道学、儒学、医巫、养生、占卜、风水、杂术及西方的心理学都成为自己案头的必备。
思辨中,我有悟,在各家对生命本性的描述中,有一个理是相通的:人,这种精致的生命其实只是一个:心。这个心来自天地宇宙,与万物紧紧相连,和无限的事物融合一体,所谓的七情六欲及种种思维意识等都是它的附属物。世界上所有的文学和艺术都是心灵对外抒发的表现,都是为表达内心的真实情境而产生存在的。文学是生命之学,心学是生命之核。现实主义是比较浮浅的,浪漫主义是比较深刻的,抽象的现代主义更接近心灵的层面,越现代主义则是紊乱的,但透过偶尔能看到心灵的一丝光线。唯物主义是非常浅薄的,唯心主义是非常深奥的,也是更能通达精神世界的。就反映生命本相的程度而言,再优美的文学不如哲学高,再伟大的哲学不如神学精。人类所创造的神学是世界上最为简单而接近真理的一门学问。宗教是神学的一类,宗教里有生命的真相,有文学的一切精华。
而宗教又是非常繁琐及虚玄的,仅凭其理论研究实难进入它的本质。于是,便开始按照有关法术,我下苦功实证实修。几十年的辛苦没有白下,多次的切身领悟,最后确定古代圣贤说的没有一点错误,都是走向生命本我及宇宙核心的光明途径。
再回首,方悟,原来文学竟如此的简单而浮浅。人类几千年苦苦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学都是人的心灵散发出来的那无限光芒的点滴映射,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心灵最真实的本相。文学再华美的语言与手法都无法与心灵的纯美相比。就如同世界上最美的绘画在东方是众佛的相貌,神奇的天堂,在西方则为基督的光辉,众神的飞翔。心灵的苦与痛便是文学的矛盾,心灵被压抑了,社会便出现悲剧。中外最美好的诗歌与戏剧,都难抵心灵的纵情歌唱。所谓诗歌的灵感,意境的创造,散文语言的出新,小说的深刻主题,音乐的旋律,绘画的色彩与线条等等,都是心灵某种纯美的、多样的表现。
这个心与灵,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与理想追求,而是和大自然一样纯明美好的那颗赤纯无瑕的心。大致来说,就是真、善、美,就是灵明、精神、气韵。
找到这颗心,便找到了生命的一切,它的来源,它的特性,它的规律,与它的未来最终的归向。等它们一一清晰之际,相互聚会之时,世界的一切文学和艺术将没有任何的神秘,全都黯然失色。
谁能代表这颗心,谁便是神,他所说的话,那便是绝美的神话。神话是人间最美的文学,文学是神界最低俗的文字排列。
至于教育、伦理、文化、哲学、社会等诸学科,都是徘徊于心灵之外,对身处宫廷之内主人的一些窥探与猜测,难得生命真髓。
所以,这些年来,我基本不再读什么文学作品、理论研究,不再对什么现实与浪漫手法的结合而神往,不再对魔幻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进行细细的分析,不再对诗歌的意象与含蓄进行人为的联想、臆断、合理的推断,更不会对人性的真假分裂,社会的种种矛盾去探究分析。因为,这些,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里。只要找到那颗心灵,一切的一切便豁然开朗。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是心学大师、知行合一的创导者王阳明先生的至理名言。仅仅二百六十七字的《心经》,对天地万物的真相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千遍万遍地诵读它,领悟它,那颗活泼泼的心灵会找到的。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胜过世界千万优美的诗歌和动人的戏剧。还有那短短五千言《道德经》里“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已昭然于我们,人,生命,心灵,才是这个宇宙最根本的主宰。
余秋雨先生提醒大众,不需要什么书都读,而应看需要仰望的书,“这种仰望会帮助你提高,最终影响甚至决定你的一生。”我曰,心书,是天下最需仰望的大书。只读懂了一部心书,天下则再无书可读。
百味的生活就是一颗大心的春秋演义,长河的历史就是心灵间断的光迹,诸多的科学就是对心性的苦苦追觅。
20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