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孟子(一)
(2014-07-01 19:46:58)
标签:
孟子心学赵明生中国传统文化老 |
分类: 随笔 |
——心解《尽心》
前言
从小批孔孟子,不知孔孟为谁。后知孔孟,才晓“子”的名义与地位。待传孔孟,人云亦云,似通儒义,多有曲解。今阅孔孟,大圣至人,无上光明。静心修身之际,方有顿悟,原来承传千年不绝之儒学,实为开天地之智慧,定人世之修为之大成者。而人世却少有明理者,故而不理他言,不顾往昔,只言自我对孔孟的一份独特感悟。尤究孟子之心,可直接上古天地之气,前身孔子之学旨,通达后世诸学之精要,最后遍布中华文明之光耀,领悟宇宙智慧之光芒。
世曰孟子之要,不外乎民本仁政、道德伦理、主观精神及教育四大别类。当代有高人曰,孟子之学,实为心性、仁政、人格。而吾等对孟子之学却有如下认识:心性为体,仁爱为用,由本而木,实践而为,大者施与社会管理与民众,是为仁政;小者修养自身,是为教育和人格。而人世所有,均可归于一个字:“心”。故,《尽心》篇是亚圣的核心之心,中心之中。离了其“心”,一切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把捉。孟学亦即心学。人类哲理,心学为至高。无心便无一切。今特以心为心,以心为径,进心境,觅心迹,寻心声,求心灵,得心传,至大道也。此实为简洁而无碍之法宝。
儒学经孔仲尼一开,依天地人三才而合一,先定基式,首倡仁理,义、礼、智、信紧随,温、良、恭、俭、让相佐,注重人世行为品格之修为,从基础细节处入手,先修定自我,再惠及其他。到孟子,则广而引之,深而究之,从心探珠,密联天地万物,公到天下君主霸王政务,私及修养个体灵性品格,故而便有心性和仁政,教育与善行,内外一体,不左不右,不离不弃,印证天人,渐次扩充,纵横四溢,无所不至而成其大者。无孟子,儒学不能成其儒,广泛千年四方绵绵不绝;孟理无心学,则不能就其圣,完善人心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代相续。孔孟之学实为人世至真至上之教义,绝无一丝迂酸、空旷、落时之气。浅薄者,往往为吾等痴愚之众,屈解圣人经文,数点祖宗之过,且自鸣得意,不可一世。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故而对孟子心学再来深究一番,以彻透圣人之道,领悟千年独学,纯净你我品性,造福天下一隅。
先需知晓且坚信一个观点,人心,其实为分三个层面,最低者为肉体之心,其次是意识思想之心,最高者为宇宙天道之心。几千年前伟大无比的孟子所言之心,绝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普通的心理、心意、心念、心情等层面之浅意,更非肉体之心脏。而是生命之初的那颗本真之心,与大道万物相吻合之心,一片纯然无邪之光明正大之心,即天心,宇宙之心。由是而出发,孟子思想的本意便如深山幽涧里不断清响的流泉,迷雾层层海面上那道光芒万丈的太阳。不理解的宇宙天地之心,便永远读不懂孟子,理解不了儒学,更难以通晓佛道之学。这是研读天下诸经最最要务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