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解《尽心》(节选)(二)

(2014-07-01 19:45:43)
标签:

佛学

孟子心学

赵明生中国传统文化老

分类: 随笔
心解《尽心》(节选)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心解:尽者,有全部,用尽,尽力之意。即把自己的心全部用尽,全力找到它,或把它施放出来,那么,你的性也就会自然知晓。再进而,天地之理也就明白了。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很伟大的观点,即心决定性,人性与天地是相通、相同的。性是什么?就是生命的本来特征,从天地那里诞生时便具有的特征,因为如此,所以,透过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明白天地的本来面目了。其理论原理是上古时,圣贤们提出的天人合一。人是从自然中来,带有自然所有的本质要素。人是天地之子,天地是人之母。人与父母的基因是息息相关的。

故而便有下面的另一层意思提出:好好保存这颗纯真之心,在生活中慢慢修养好自己的品性,便是对天地的顺从与敬佩。这也是天地的本愿。完美无缺的伟大的父母,最大的心愿便是想让它的无数子孙个个与自己一样,完美至纯。由天地自然之母,扩展到人世血肉之母,人间的孝道便也由此而诞生。

孟子也清楚,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每个人定会遇到种种打击与困难,如生老病死,但无论你的寿命长与短,你的本心不可有一丝的改变。必须坚定信心,修养身性,不离不弃。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自己的命运真正地确立起来。而且这也才是树立自我命运的关键所在。

“我命在我不由天”,这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天比命大,心与天齐,性由心生,把握住了性,命也自然会确立和顺达的。这是孟子的生命观,人生观。它是非常高深的,更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努力不懈的渐进性,与天地万物的相一性,都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是《尽心》篇的首章,起点也是非常高的。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道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好的命运。”

心解:知道了人天性命的关系,下面孟子要讲具体的人生哲学了。世间真正将自我与天道合一的很少。凡生居多,所以,孟子就对凡生的命运进行了一番解读。他说,凡生的命都是天地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只有顺应它,接受这一切安排。

这里,我们需明白一个问题,凡人与天人的区别。凡人就是有七情六欲的众生,因为有众多私欲的搅扰,便渐渐远离了无私的大道,他们的命运一直由天地撑控着。而只有那些永远与天地相合的天人,才可与天地等同,与天地相一,才可不受天地的控制。

既为凡人,就应该遵循天地之道而行。但,天地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夺去你的生命,你也有你自己的选择与能动。比如,危墙之下,你可以不去站立;正义的法律,你可以不去触犯。

这两个事例,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好事与坏事都是由你自己选择的,做好事,顺正道,老天护偌你,即使生命再短暂也是正常的。否则,便惩罚你。而我们每个人却都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善恶皆由己造,不要怨天忧人。一切都是缘,一切皆是命。此观点与佛理并无二致。凡人虽难理解,却真的毋庸置疑。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心解:天理一说再运用到具体某事上,孟子怕我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消退、厌倦、无奈之心,便马上告诉我们:如果一心想寻求得到,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若抱着一颗得之有命,失去无奈的心态,那便难以成效。因为此时,你已不再是由内在的那颗真心作主了。内在的那颗真心是什么?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助我们成功?这是看不到,摸不着,却时时存在于我们体内,光明灿烂的那颗心灵。它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动念,不会因外界的环境改变而起分别之念,《心经》所言的“不增不减,不污不净”,永远光芒四射。在这样的心灵指导下做事,才有利。否则,便无益。二者的区别就是真心做还是假心做,即内心与外心。外心是假心,是带有了诸多后天之念之心意,它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先天之心。效果自然也就无法相比了。

心能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学家说,人体的潜能只开发出不到10﹪,那剩余的90﹪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心能呢?这个心能并非我们常态下的某种心理能力,而是先天之能,与宇宙相等的能量。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心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心解:万物和我到底是什么关系?普通的哲学家告诉我们,是相互关联的,对方统一的。此理本无大错,但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我们却只注重了表面的关联,而忘掉了内在的统一。孟子在此其实讲的是内在与外在的全部关联。即,我与万物是合一的,无差别的,同一的。万物的道理,也即我的道理,万物的特性也即我的特性。我即万物,万物又为天地,我即天地,我即大道。我是宇宙的代表,宇宙是我的凝缩。我是小的完整的宇宙,大宇宙是我的形象与放大。浅层面看,我有骨骼与皮毛,七情六欲,生死交替,宇宙有山河草石,风雨雷电,损增变换;中层次看,天地有日月星三光,虚实相交,人有精气神三宝,真假相一;深层次看,我有真心,刚直无私,纯正灿烂,宇宙有道心,完美无缺,普照世界。“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谓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亦谓也。

所以,孟子从大的宇宙回归到小的本我,再由小的本我入手,去推求大的宇宙,一来一往,道理便通达无碍了,真理也便自然明晰了。由此而再推衍到己与人,人与人,天地万物众生也就成为一体。那么,己喜什么,他人也喜什么,己恶什么,他人也自然恶什么。以此求仁,还不容易吗?己之仁,即人之仁呀。

仁存于众生心中,宇宙又与众心相联。这是天理,也是世道,更是常态。孟子紧接地气,事事不离人间。这是真圣人也。“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正谓此。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心解:上面我们刚刚说到凡人与天人的区别。下面孟子便着重说凡生的表现:就是蒙昧无知。对对所做的事的目的不清楚,对所行的习性不知道,对所活的意义不知晓,这一切,均因为对所具有的心性不明,故而才成为凡生一介。孟子其实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想活得明白,做事有目的,生活有意义,必须先把住那颗看不到的真心。天人与凡人的区别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知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拥有的那颗真心。有了它的照耀,你的一切便都可改观,否则,就与猪狗无异。记得一位著名作家到北大演讲,一学生问她: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她这样回答: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可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个精彩的回答,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而我在此想说,人生原本就有其伟大的意义,何由我们再专门赋予它另一些人为的意义呢?这个意义天生俱来,就是修去后天的种种贪欲与污沾,最后回归到天地母体那里,永恒无朽。再简单说,便是修去包裹于先天之心外的那厚厚的后天之心,让先天之心放射出无比灿烂的光华来,使得整个三界都一片纯明,再没有任何一丝的幽暗与邪恶。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生与绝就在于察与不察间,明与非明中。这个察就是知,这个明就是清,即是否能成为天人的分水岭。这也是教育的目的。孟子对后天教育的重视由此可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